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从急救到预防,一文读懂治疗全要点

 佚名文
发布时间:2025-07-03 22:4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未发生急性脑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TIA 与缺血性卒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量研究显示,TIA 患者在近期有很高的卒中发生风险。对 TIA 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卒中复发风险,也是减轻卒中疾病负担的最佳方法。


TIA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高危因素,应给予足够重视,积极筛查病因及危险因素,全面评估,积极给予相应治疗,同时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就诊时出现的尚未恢复的神经功能缺损发作,即使在此之前有恢复的情况,也应按照急性缺血性卒中谨慎对待,不宜盲目等待其恢复而延误了救治时间。


一、紧急处理


TIA 症状可能突然出现,如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视力模糊等,一旦发生需尽快前往有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明确诊断并接受治疗。医生会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头颅 CT/MRI、脑血管造影等评估病情,确定血管狭窄程度、血栓风险等,以制定治疗方案。


二、药物治疗


1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对非心源性TIA患者,建议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而非抗凝治疗,抗血小板一线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两种药物不耐受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尝试替格瑞洛、西洛他唑、吲哚布芬等抗血小板药物[1]


对于发病24小时内且ABCD2评分≥4分的非心源性TIA患者,可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双抗治疗的持续时间不超过3周。


对于存在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严重狭窄(70%~99%)的急性非心源性 TIA 患者,可考虑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双抗治疗的持续时间不超过3个月。



2


抗凝治疗

在明确病因前,抗凝治疗不应作为TIA患者的常规治疗。


对于伴有瓣膜性心房颤动(包括阵发性)、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及人工机械瓣膜等的TIA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除外),建议口服华法林(warfarin)抗凝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除了华法林也可选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例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有出血倾向、消化道溃疡、严重高血压及肝肾疾病的患者慎用抗凝治疗。对于存在抗凝治疗禁忌或拒绝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应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并可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预防血栓栓塞事件。



3


其他药物

还可应用传统中医疗法、改善循环药物、降纤药物(如巴曲酶、降纤酶)等,但上述疗法目前循证依据尚不充分,须遵循个体化原则治疗。


三、对因治疗

病因治疗对TIA患者要积极查找病因,针对可能存在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疾病、吸烟、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治疗。同时应建立健康的生活饮食方式,合理运动、避免酗酒、适度降低体重等。



1


血压控制建议

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建议既往未接受降压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或TIA 患者,发病数天且病情稳定后如果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如无绝对禁忌,可启动降压治疗。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且长期服药的缺血性卒中或TIA 患者,如无绝对禁忌,发病数天且病情稳定后可以重新启 动降压治疗。对于血压<140/ 90 mmHg的患者,启动降压治疗的获益并不明确[2]

 

对于降压目标,如患者能耐受,推荐收缩压降至 130 mmHg 以下,舒张压降至 80 mmHg 以下;对于由颅内大动脉狭窄(70%~99%)导致的缺血性卒中或TIA 患者 ,如患者能耐受,推荐收缩压降至140 mmHg以下,舒张压降至90 mmHg以下。



2


血脂控制

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建议: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 TIA 患者,LDLC 水平≥2.6 mmol/L(1000 mg/L),推荐给予高强度他汀治疗,以降低卒中复发风险。对于合并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证据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推荐给予高强度他汀治疗,需要时联合依折麦布,将 LDLC 水平控制 在 1.8 mmol/L(700 mg/L)及以下或将 LDLC 水平降 低 50% 及以上,以降低卒中和心血管事件风险[2]


图1.不同剂量的他汀类药物及其对应的降脂强度



3


血糖控制

糖尿病、糖尿病前期或胰岛素抵抗是缺血性卒中复发或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重视对卒中患者糖代谢状态的筛查。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发病后推荐急性期应用HbA1c筛查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无明确糖尿病病史或未明确诊断糖尿病的患者,在急性期后推荐接受 OGTT 筛查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对合并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急性期后血糖控制目标值应个体化,严格控制血糖(如HbA1c≤7%)对预防卒中复发的作用尚不明确;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警惕低血糖事件带来的危害 。



4


睡眠呼吸暂停

对于缺血性卒中/TIA患者,根据病情需要可进行临床评估协助诊断睡眠呼吸暂停,对于缺血性卒中/TIA合并OSA患者,采用正压通气治疗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及改善OSA相关症状。



5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对近期发生缺血性卒中或 TIA且合 并 HHcy 患者,补充叶酸、维生素 B6以及维生素 B12可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但尚无证据支持降 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能够减少卒中复发风险。


四、手术及介入治疗

颈动脉或颅内动脉严重狭窄(狭窄率≥70%)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考虑手术及介入治疗。常用方法包括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


五、生活方式干预

戒烟限酒:吸烟是 TIA 的重要危险因素,戒烟可显著降低复发风险,有吸烟史的缺血性卒中或 TIA 患者均应戒烟,必要时可求助专业医疗机构,或去三甲医院戒烟门诊就诊。饮酒需适量,男性每日酒精量不超过 25 g,女性不超过 15 g。


合理饮食: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减少红肉及加工食品摄入。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可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血脂。


控制体重:BMI 维持在 18.5-24.0 kg/m²,腰围男性<90 cm,女性<85 cm。


心理调节: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心态平和,保证充足睡眠。


六、预防复发与长期管理

TIA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明显高于一般人群。TIA患者短期卒中风险很高,TIA 发生后第2天、第7天、第30天和第90天内的急性脑梗死复发风险分别为3.5%、5.2%、8.0%、9.2%。因此TIA是急性脑梗死的前驱危险信号,需要及时的治疗和干预以最大程度降低致残、致死风险。


出院后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及每年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头颅 CT/MRI 及脑血管检查,监测病情变化。不可擅自停药或调整剂量,尤其是抗血小板、抗凝及调脂药物。如再次出现肢体麻木、无力、言语障碍、视力模糊等症状,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慢性反复发作性临床综合征,发作期间可出现明显的局限性脑功能障碍表现。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不同程度地削弱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罹患TIA后,患者对于疾病的预后极为担心,从而导致焦虑、多疑、抑郁等情感障碍。负性情绪可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加重心理状态的改变。因此,建议患者定时体检,并保持健康的生活作息,同时应加强体育锻炼,控制高糖、高油、高盐食物的摄入。


参考文献


[1]郝峻巍 罗本燕.神经病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171-172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2022[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2, 55(10): 1071-1110. DOI: 10.3760/cma.j.cn113694-20220714-00548.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2021 年版)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