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统思维深入推进“精康融合行动”
余 徽
近年来,重庆市渝北区立足群众需求,以系统思维开展“精康融合行动”,从机制完善、品牌塑造、项目管理、社会宣传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创新,持续提升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水平,助力精神障碍患者回归家庭、融入社会。
完善机制与体系,筑牢精康服务根基
渝北区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政府办、区公安分局、区民政局、区卫生健康委、区残联、各镇(街道)政府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成员单位工作例会,统筹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设立渝北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统筹指导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区民政局以“中心+片区”为布局架构,构建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网络,依托区救助站、养老服务站、渝馨家园等建立1个区级渝康家园、22个镇级渝康家园、118个社区级渝康家园。
深耕品牌与内容,打造精康服务品牌
渝北区结合镇(街道)实际情况,挑选设施全、环境优、服务好的渝康家园作为示范点,进行重点打造,形成茨竹镇“竹林小院”、龙溪街道“精彩摊主”工疗职业康复服务品牌,仙桃街道“五心相印,智慧医养”科技助康精康服务品牌,王家街道“助康益家”农疗康复服务品牌,回兴街道“回家幸福”居家康复服务品牌等示范品牌。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及时做好流转精神障碍患者的接收和纳入管理等工作,通过整合精防人员、社区民警、社工、网格员等力量,每3个月对精神障碍患者开展1轮全覆盖探访。依托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信息系统,实现服务对象红、橙、黄、绿4色分级管理,动态上传探访记录、康复服务照片等资料,确保服务全程可追溯。设计“定点服务+常态化服务”“居家服务+外出服务”等服务菜单,内容涵盖技能训练、心理疏导、社会融入等内容。
加强统筹与管理,提升精康服务质量
为进一步提升精康服务质量,渝北区创新“1236N”管理模式,即全区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机构每个月向中心提交一次服务情况进度表,每2个月召开一次服务推进会;中心每3个月进行一次实地督导,每6个月开展一次评估,“线上”不定期进行指导。此外,区民政局、区卫生健康委、区公安分局、区残联等部门每季度组成联合督导团队,对全区精康服务工作开展一次联合督导。目前,全区共有20名社工、56名精防人员、219名社区民警、69名心理咨询师、383名综治专干、388名民政专干、219名网格员、230名志愿者等参与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依托区中医院,成立技术指导服务中心和由8名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组,从服药训练、预防复发训练、心理治疗等方面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技术指导。
注重教育与宣传,营造友善康复氛围
区级渝康家园每月20日举办“爱你”主题开放日活动,全年规划“农疗体验”“心理疗愈”“康复沙龙”等12类主题活动,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全方位展示精康服务,营造“人人知晓、人人关注”精康服务的氛围。开设精康服务主题微信公众号,设立“感动瞬间”专栏,展示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历程。同时,镇级渝康家园结合辖区实际和重要节日等,组织开展政策宣传、健康知识分享等主题活动,通过发放定制宣传品和宣传折页等方式,加大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普及力度,为精神障碍患者营造积极、友善的社区康复氛围。(作者系重庆市渝北区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