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错金博山炉

 佚名文
发布时间:2025-03-24 11:44

走近文物 | 西汉错金博山炉

2018-06-22 12:09

关注

Copyright © 本文整理自微信公众号「文物背后」、《西汉时期的博山炉——一种类型学和图像学的分析方法》(艾素珊、李莎)、《博山炉考》(林小娟)、《两汉博山炉研究》(惠夕平)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删除。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20世纪60年代末,在“备战、备荒”及“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下,全国各地都在大规模进行国防战备工程建设,陵山地区也不例外。北京军区工程兵第六工区165团8连的战士们,为了完成一项高度保密的国防工程,开进陵山。

1号墓中室全景

1968年5月23日,在进行爆破工作后,战士们在爆破洞底部发现了一个了一个直径约60厘米的黑洞。战士们决定进入洞中一探究竟,找来电线,接上灯泡放入洞内。一切就绪后,战士们进入洞中,借着灯光,大家发现地上散落着许多腐朽的木料,以及大量造型奇特的铁器、陶器和青铜器等。

1968年6月27日,考古工作队在严格保密的状态下,进驻了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的陵山“军事禁区”,开展考古发掘。墓中出土文物一万多件,后经研究认定,这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

满城汉墓考古发掘负责人卢兆荫陪同郭沫若视察发掘现场

刘胜墓全长约52米,最宽处约38米,最高处约7米,由墓道、车马房、库房、前堂和后室组成,窦绾墓和刘胜墓的形制大体相同。两墓的墓室庞大,随葬品豪华奢侈,共出土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丝织品等遗物1万余件,其中包括“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著名器物,这为研究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件科学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金缕玉衣

长信宫灯

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其中的——西汉错金博山炉。

西汉错金博山炉

高26厘米,足径9.7厘米

这件西汉错金博山炉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高26厘米,足径9.7厘米。由炉座、炉盘、炉盖三部分组成。三部分为分别铸造,再把炉座、炉盘铆合在一起。炉盘与炉盖作子母口,方便开合和放置香料。其炉身似豆形,通体用金丝和金片错出舒展的云气纹。

炉盘上部和炉盖铸出高低起伏、挺拔峻峭的山峦。炉盖上因山势镂孔,雕塑出生动的山间景色。山峦间神兽出没,虎豹奔走,轻捷的小猴或蹲踞在峦峰高处、或骑坐在兽背上嬉戏玩耍,几棵小树点缀其间,猎人手持弓箭巡猎山间,刻划出秀丽的自然山景和生动的狩猎场面。细部又使用错金勾勒渲染,使景物更显生意盎然。

炉盘上部和炉盖

这种“错金错银”的工艺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不仅容器、带钩、兵器等使用“错金错银”,在车器、符节、铜镜和漆器的铜口、铜耳等处,也大量使用精细的“错金错银”纹饰。但这种工艺制作复杂,材质昂贵,所以当时也只有贵族才能使用。

通体错金工艺

炉座的圈足上刻画有卷云纹,座把透雕三龙出水状,以龙头擎托炉盘。

炉座

那么这件工艺精湛,装饰华美的博山炉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呢?这就要谈到中国一个古老的习俗——熏香。

中国古代在室内熏香的习俗,最晚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然而那时用的香料,与我们今天常见的线香、香氛等大不相同。先秦时期的人们,还不懂得利用多种香料混合制成“合香”。那时的香料非常简单粗暴:采来带有香气的植物晒干,直接将它们放在香炉中点燃。

战国陶香熏

战国青瓷香炉

熏焚草木以祛辟各种“虫”物。《周礼·秋官》有:

“(翦氏)掌除蠹物,以攻禜攻之。以莽草熏之,凡庶蛊之事。”(蠹:dù,蛀虫。莽草:卫矛科植物雷公藤。蛊:gǔ,腹中致病的虫物。)

“(庶氏)掌除毒蛊,以功说禬之,嘉草攻之。”(功说:一种祈求方法。禬:guì,消灾除病之祭。嘉草:姜科植物蘘(ráng)荷。攻:攻治,盖指熏焚。)

“(蝈氏)掌去蛙黾,焚牡菊,以灰洒之则死。以其烟被之,则凡水虫无声。”(蛙:青蛙之类。黾:měng,蟾蜍之类。牡菊:无籽之菊。)

嘉草

为了使香草充分燃烧,早期的熏炉多做成像下图一样,炉身较浅,炉盖较平。往往在炉身下部或底部镂有进气孔,而在炉盖上镂有出烟孔,空气自进气孔进入炉内,香烟则从烟孔散出,弥漫室中。

西汉初期 马王堆汉墓出土彩绘熏炉

(内部仍残留多种香草)

后来,随着汉朝疆域的扩大,进口香料逐渐出现在汉朝人的生活中。比较著名的两种进口香料是龙脑和苏合香。龙脑、苏合等树脂类香料的熏烧法与香草有所不同,需要置于其他燃料上熏烧。因此,熏烧树脂类香料的熏炉,炉身要作得深些,以便在下部盛炭火,树脂类香料放在炭火上面,使之徐徐发烟。

龙脑

苏合香

为防止炭火太旺,炉身下部的进气孔往往被缩成很窄的缝隙,甚至封闭起来。同时,炉盖的高度增高,并在盖上镂出稀疏的小孔,带着炭火热量的香气从小孔中缓缓飘散。而炉腹下部的炭火层,由于通风不畅,所以只保持着缓慢的阴燃状态,正适合树脂类香料发烟的需要。与这种熏香方法相适应,熏炉的造型也改成了炉盖呈圆锥形、盖面铸出山峦的博山炉。

人乘龙座铜熏炉

博山炉的出现,除了与香料的变化有关外,还与人们一直以来对神山的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

神陆吾

《山海经》与《楚辞》等作品中留下了大量与此有关的记载。《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其所记载的山可谓不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昆仑山,《西次三经》云:“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蠭,大如鸳鸯,名曰钦原,蠚鸟兽则死,蠚木则枯。有鸟焉,其名曰鹑鸟,是司帝之百服。” (蠭:fēng,同“蜂”。蠚:hē,同“蜇”zhē,指蜂、蝎子等用毒刺刺人或动物。)《海内西经》云:“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翼莫能上冈之岩。”极富想象力的记载中充满了神话色彩。《淮南子·坠形训》:“昆仑之丘,或上倍之,使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一谓天帝之居。”进一步将其神化。

开明兽

《山海经》中还有许多名称各异的山,如《大荒西经》中的灵山,《海外西经》中的登葆山,《海内经》中的肇山,《大荒东经》中有日月所出之六山:大言山、合虚山、明星山、鞠陵于天山、椅天苏门山、壑明俊疾山等;日月所入之六山:曰丰沮玉门山、龙山、日月山、鏖钜山、常阳山、大荒山等。《列子》:“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虽然对这些著作的成书年代尚有争论,但其中或有意或无意的神话记载与虚构,充分体现了神话世界观的盛行以及对幻想之中的神山的崇拜与向往。

不仅如此,历代的帝王还把对神山的崇拜当作实现政权合法性的手段之一,《史记封·禅书》“自古受命帝王,易尝不封禅......传曰‘三年不为礼,礼必废;三年不为乐,乐必坏。’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尚书曰,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遂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山川,篃髃神。” 篃:mèi,竹箭的一种。髃:yú,指肩的前部。“禹遵之。后十四世,至帝孔甲,淫德好神,神渎,二龙去之。”这里,对神山的祭拜与封禅又被视作帝王君主是否合格的标志。”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虑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溋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 在这样的神话背景下,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秦始皇与汉武帝屡次寻找神话传说中的山也就不足为奇,不仅如此,他们的“身体力行”又将这一信仰思想推到了一个更加蓬勃发展的高度。

唐玄宗封禅图

在东方沿海地区,自战国时期开始,燕齐方士盛行。齐宣王不惜耗费巨资招致天下各派文人学士来到齐国“稷下学宫”,使稷下学宫进入鼎盛,从而成为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舞台。齐国的方士邹衍,倡导阴阳五行及五德始终之说,同其弟子在齐、燕、赵、魏等国活动,研习神仙方术,备受尊崇。他利用有力的条件,在稷下学宫大力宣传自己的思想。上文已经提到,齐威王、齐宣王以及燕昭王皆有派人入海求仙山的事迹。《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蓬莱神话经齐国稷下学宫传播之后迅速传播,东方燕齐首先刮起了求仙风潮。这里所谓的海中仙山想来也许只是是海市蜃楼而已,但古人不明白其中原理,误以为是仙境。

稷下学宫

秦始皇即位后,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三十七年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邪。方士徐市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自琅邪至荣城山,弗见。至之果,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秦始皇对仙境和向往和对长生不老的渴望,将帝王求仙运动推向了第一个高潮。

徐福东渡

汉武帝在到达权力巅峰之后,也曾追求长生不老,渴望接近神仙。《后汉书》“汉自武帝颇好方术,天下怀协道蓺之士,莫不负策抵掌,顺风而届焉”。方士李少君成为汉武帝的座上客,他向汉武帝提出“祠灶”、“谷道”、“却老方”等,宣扬“祠灶皆可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受到武帝的赏识,并由此揭开了求仙的序幕。《史记》记载他“上遂东巡海上,行礼祠八神”,“乃益发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数千人求蓬莱神人”,“宿留海上,与方士传车及闲使求德人以千数”,“天子既己封禅泰山,无风雨苗,而方士更言蓬莱诸神山若将可得,于是上欣然庶几遇之,乃复东至海上望,冀遇蓬莱焉”。当他返回都城长安后,依然难舍仙山仙境之情,便下令制造了象征蓬莱仙境的博山炉。博山炉上的众多羊角形尖角代表博山,博为广、大、多等意,“博山”即蓬莱众多仙山。在汉武帝的率先“垂范”之下,加之方士的传播、道教的发展,使得两汉社会上自贵族,下到百姓,均对神仙世界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和向往,逐渐形成了一股求神慕仙之风。

《清袁耀蓬莱仙境图》

博山炉的造型设计,非常的符合汉代人信念中神仙所居“仙山”的具体化。一旦炉中有香料点燃,袅袅轻烟之中,隐隐现出瑞兽出没、神仙漫游的仙山琼阁图景,给人以无限遐想,激发了人们长生不老、羽化升仙的强烈愿望。此番感受极易引起汉代人的共鸣。故而,博山炉在汉代的盛行和备受青睐也就不难理解了。

【参考文献】

[1] 艾素珊,李莎 . 西汉时期的博山炉——一种类型学和图像学的分析方法 . [J]. 民族艺术,2009,4:88-105

[2] 惠夕平 . 两汉博山炉研究. [J].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

[3] 杨领慧. 从两汉人名看汉代的神仙信仰. [J]. 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86-190

[4]林小娟 . 博山炉考 . [J]. 四川文物,2008,3:65-67

[5]中国社会科学院. 满城汉墓发掘报告 . [M]. 文物出版社,1980

[6] 孟晖 . 画堂香事 . [M] .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

[7] 刘芳 . 两汉思想艺术发展之奇葩——博山炉 . [J]. 文物鉴定与鉴赏,2012(10):73-7

本期编辑:黄艳敏

《香炉造物艺术研究》

战国至宋代的香炉 卷一

作者: 于清华

出版社: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10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