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甲骨文字典》1205页。2《金文编》738页。3、4、5《战文编》748页。6《说文》235页。 甲骨文从水,从;或又从止,所会之意不明。商承祚谓:“象足履湿。”金文改从土,与甲骨文稍异。石鼓文亦从土,而讹上部为二系相联形,遂为小篆所本。《说文》:“溼,幽溼也。从水,一,所以覆也。覆而有土,故溼也。省声。”按:《说文》乃据小篆为训,不足据。又,省声之说亦不可信。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今字作濕。”按:“濕”之形或当由许慎“省声”所由生。溼,濕,用为干湿字时或通;他则用各有当。另见“濕”条。今统作“湿”,而视“溼”为异体,“濕”为繁体。甲骨文用为地名。《后上》13.6:“…王步于溼。”金文史懋壶盖:“……王才(在)京溼宫。”溼宫,寝宫。盖取幽深之义,所谓深宫也。《庄子•让王》:“上漏下溼,匡坐而弦。”用为干湿义。石鼓文《銮车》“溼”,读“原隰(xí)”。又《广韵•缉韵》:“溼,水霑也。”又,中医术语。风、寒、暑、湿、燥、火为“六淫”。(王逸鹤)
——李学勤《字源》
购买本书请点击链接
扩展阅读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这个“湿”字本为会意字。①是甲骨文的形体。右边本为丝接续之形,左边是“水”,意思是:水将丝渗湿。②是金文的形体,在“丝”下增加了一个“土”字,表示土湿。③是小篆的形体。④为楷书的写法。⑤本为水名,后世则把它借来当“湿”字的繁体字用。⑥为简化字。 《说文》:“溼,幽湿也。”所谓“幽湿”,也就是渗湿的意思。由此就可以引申为“潮湿”,如《韩非子•存韩》中的“湿地”,也就是指潮湿的地方。由“潮湿”可以引申为“沾水”,如王昌龄《釆莲曲》:“争弄莲舟水湿衣。” 请注意:“湿湿”连用时音就变了,应读作qì,而不能读作shī,如《诗经•小雅•无羊》:“尔牛来思,其耳湿湿。”“湿湿”是牲畜的耳朵摇动的样子。这两句诗的大意是:你的羊来了呀,(它们反刍时)耳朵频频地摇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