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西部牛仔的形象深入人心,“牛仔热”无处不在。美国人将西部牛仔的群体形象和品质赋予个人,虚构出一个典型的美式英雄,同时也传递着美国文化理念。东部美国人从报纸等媒介中得到关于牛仔的描述是非真实的。在牛仔成为历史后,各种小说、表演以及影视游戏作品对牛仔这一形象进行加工再创作,最终形成今天我们认知中牛仔的形象。对于牛仔的优秀品质,我们应该值得肯定。尽管过分神化后的牛仔形象不尊重历史,却符合市需求和人们的幻想,由此美国的牛仔及牛仔文化才能风靡全球,影响深远。
牛仔的英文起源于西班牙语。在西班牙语中指骑马管理牛的人。牛仔始于中世纪西班牙的庄园制度,这种放牧制度传遍了伊比利亚半岛的绝大部分的地区。在新航路开辟后,这种放牧制度伴随着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传到美洲的墨西哥。由于美洲和西班牙相同的干旱气候和稀疏分布的草场,大群的牛因此需要广阔的土地来养活。步行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所以人们骑马来放牧。最早的牛仔也被称为“骑马牧人”。早在冰河时代,美洲的马就已经灭绝,马还有西班牙的牛是随殖民者一同到达美洲。在美洲辽阔的土地上大量繁衍的牛马难以管理,其中的一部分逐渐成为野马和野牛。马作为坐骑和运输工具是牛仔不可缺少的,但在牧场主眼里马没有牛那样的经济价值。在早期的牧场甚至没有马厩,牛仔们需要围捕野马并驯马。最早的牛仔由墨西哥的原住民和黑人奴隶担任。牛仔的工作危险且辛苦,所以在牛仔发展的早期阶段,白人并不愿意做牛仔。西班牙的殖民者在传教和黄金的驱动下向北拓展,牛群以及牧场主也随着北上到达今天美国的得克萨斯州。在西班牙的殖民时代,对于牧场主来说,财富的增长也就意味着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的增长。扩大牧场是增加财富的途径,牧场的扩大不可避免地需要雇佣牛仔,因此牛仔这一职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在1849年后,“牛仔“一词特指美国西部的牛仔。
在国外,放牧通常是未成年人的工作,我国也有“牧童”的说法。但是骑马这项技能需要训练,未成年人一般无法胜任。所以牛仔大多为年轻的男子,他们从青少年时期便接受训练。在掌握骑马等技能后会受到雇佣,并且将牛仔作为终其一生的职业。牛仔工作的历练让年轻的男性步入中年,走向成熟。牛仔本质上是马背上的劳工,和工厂里的工人没有本质的区别。同样是雇佣关系,按月领取工资同时需要一定的技术来胜任自己的工作。牛仔一般是团队行动,至少两个一组,同时团队里还有厨师、看马人等。牛仔在日常工作中需要轮流值班,所以很难睡一个好觉。牛仔的工作包括巡逻牧场管理牛群、赶拢牛群和平时牧场的打杂。牛仔的工作具有季节性,一般来说春天和秋天赶拢。而冬天牛群需要过冬,所以牧场主会辞退大部分牛仔,留下一些打杂。在早期牛仔还需要围捕屠杀牛群,获得牛皮和牛脂。后来铁路的修建使得牛仔需要将牛群长途驱赶到有铁路的城镇,这一过程辛苦且危险。牛群在长途驱赶的过程中容易受惊炸群,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需要牛仔不顾生命危险地引导牛群。在长达三个月的路程中,牛仔还得防范野兽,这其中包括灰熊,郊狼,响尾蛇等野生动物。除了野生动物外,强盗和原住民也会侵犯牛群。同时在经过农业区时,农民们也厌恶。不仅是因为牛群经过带来的破坏,而且西部的牛群会使当地农民的牛染病。牛仔艰苦而危险的工作并没有带来良好的生活条件。大部分的牛仔衣食住行原始简陋,微薄的工资除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很难有所富余。尽管生活贫困,但拥有一套精良的装备却是每个牛仔的追求。
牛仔的装备众多。其中各地的牛仔装备也因地制宜,最终都是为了适应当地的环境来更好的工作。其中牛仔帽等服装可以有效地应对西部的气候,牛仔帽在遮阳挡雨的同时也可以当作枕头和饭碗。美国的牛仔帽起源于墨西哥的牛仔帽,边缘翘起的牛仔帽和牛仔方巾也是牛仔最明显的标志。牛仔的方巾除了系在脖子上装饰,还兼有手帕和口罩功能,在受伤时也可以用来包扎伤口,用途广泛。牛仔裤最早是西部淘金人的衣服,后来在牛仔中流行开来,如今的牛仔裤全球可见,种类繁多。原本淘金工人穿的棉布裤易磨损,而用帆布制作的低腰直腿的牛仔裤不仅方便工作而且耐磨。牛仔裤早期是由帆布制作而成的,后来改为由靛蓝牛仔布制作而成。制作工艺简单的牛仔裤洗涤之后容易褪色和产生褶皱,但这也成为牛仔裤的特色。牛仔靴是专门为牛仔设计的,具有美国文化特色。长期策马奔波的牛仔需要合适的鞋子来满足自身工作的需求,牛仔靴应运而生。牛仔靴一般来说是高跟,圆或者尖的鞋头,高筒并且没有鞋带,由全牛皮制作而成,同时附带马刺。早期的牛仔靴不带花纹,随着时代的发展牛仔靴也花里胡哨起来,开始出现各式不同的刺绣缝纫花纹。牛仔这一职业虽然如今没落,可各式牛仔的服装却流行至今。
除了服装,成为牛仔也需要各式装备工具。作为一名合格的牛仔首先需要西部马以及马具。一名牛仔通常有不同种类的马,这些马大多是从野马驯服而来,它们各自有不同的用途。在平时有专门的看马人对牛仔们的坐骑进行管理。一名合格牛仔不一定会驯马,但一名优秀的牛仔一定是驯马高手。早期的牛仔对马具进行改良,使其有利于牛仔在骑马的途中减少疲劳,便于劳作。对皮鞭灌铅增重,使牛仔更好地驯马。对于牛仔来说,最重要的工具应该是套索。套索是牛仔用来掌控牛马的工具,由晒干的牛皮搓成的细条绳子构成,在必要的时候也用来套人。早期的“骑马牧人”沿袭西班牙牧牛的传统,使用尖头的棍子和长杆来管理牛群。但美洲广阔边界的牧场显然不适合这种工具,所以套索被发明出来。学会套索和骑马是牛仔的必备技能。面对不可预知的危险,牛仔通常也需要携带武器来应对。早期的“骑马牧人”使用长矛和匕首等冷兵器来对付野生动物和原住民,牛仔则用使用枪支来保护自己和牛群。西部牛仔最出名的两把枪——“一长一短”就是杠杆步枪和左轮手枪。左轮本质上还是轮转手枪,为了符合多数人右手持枪的习惯,转轮弹仓在弹出的时候向左,便于换弹。由美国人柯尔特改进发明的左轮手枪可以连续发射六发子弹,因此也被称为“六响子”。左轮手枪具有稳定、安全、不会卡壳的优点,同时有子弹少、装填慢、后坐力大的缺点。柯尔特的左轮受到美国联邦政府的青睐,在19世纪中后期更是全球流行,牛仔当然也不例外。在西部片里也常见牛仔用左轮决斗的场景,现如今左轮仍受到一些人的喜爱。长枪就是杠杆步枪,具有射速快、容弹量高的特点。熟练使用杠杆步枪的人可以做到边装边打,从而打出来半自动的火力。杠杆步枪被美国的北军列装,甚至在1936年的西班牙内战中也得到使用。杠杆步枪因为威力,保养等原因最终被栓动步枪取代,成为时代变迁的缩影。
最初生活在美洲的人养牛是为了满足自己对牛肉和皮革的需求。随着人口的增长,市场需求的扩大,大规模养殖牛具有巨额的利润,牛仔这一职业也随之迅速发展。早在新航路开辟后就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牛仔,在美国内战后的三十年间到达鼎盛时期。在经历墨西哥革命,孤星共和国的十年独立和美墨战争,美国将原来墨西哥的地区纳入版图。英裔美国人在向西部拓展的时候到达了被西班牙殖民的墨西哥以及现代美国西部和南部地区,两种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美国独特的牛仔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白人也成为牛仔。牛仔兴起的时代同时也是美国的西部拓荒时代,加利福尼亚州的淘金热带动一批移民前往西部。与此同时政府也鼓励移民,出台法律送土地并且保护移民的土地。随着铁路在西部的修建,东西部被连接起来,沟通交流大大增加,这也方便了牛肉的运输。1869年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修通,坐铁路只需七天即可从纽约到旧金山。铁路建成离不开中国劳工的贡献。在当时的中国,出洋谋生是沿海贫困农民的一条出路,但其中也不乏被骗或者强迫签卖身契的人。太平洋铁路被英国BBC评为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七大工业奇迹之一,同时也有“每根枕木下都埋着一个中国人”的说法。这足以说明华工在修建铁路中的牺牲。在内战后的和平时期,工业革命在美国快速推进,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使人们对牛肉的需求也大增。大规模的养殖带来土地草场资源的短缺,让牧场向西北部拓展变成不可避免地一件事。牛仔的鼎盛时期,恰巧也是美国的“镀金时代”。
“镀金时代”一词来源于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和查尔斯·华纳写的长篇小说《镀金时代》。 这一时代处于美国南北战争之后到19世纪末,是美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内战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大批的资本和移民涌入西部。美国政府采取放任政策和自由贸易的手段来指导发展,同时加大了西部开发的力度。美国的高关税保证了美国产品在国内市场的份额,也促进工业发展的集中和垄断。尽管面对垄断美国后来出台了反托拉斯法,但收效甚微。可以说镀金时代也是垄断的时代,在西部的牧场也受到垄断的影响。在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许多一无所有的人怀揣着“美国梦”来到西部,希望能够在西部立足并致富。在早期的开放式牧场,个人经营的牧场主和牛仔们共同创业甚至于共同劳动来积累财富,在当时双方的生活差距并没有那么巨大。牛仔的“美国梦”就是成为小牧场主,类似于中国古代农民翻身做地主的想法。这种梦想在“镀金时代”前还有可能实现,可是在“镀金时代”下的个人是无法与资本抗争的。在东部工业发展的同时,工人运动也高涨起来。工人们通过罢工来与资本家谈判,希望提高工资、减少工时、完善福利。西部在资本的涌入下,牧场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公司化后的牧场开启了西部的垄断和控制。牛仔为牧场贡献财富却并没有增加财富,雇佣关系下的劳资关系紧张,矛盾一触即发。工资低、工作辛苦且危险和生活条件差的牛仔,在基本生活需求无法满足的情况下也进行过小范围的罢工。罢工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牛仔们想提高工资的基本要求都无法得到满足。
“镀金时代”的末期也是牛仔这一职业没落的时期。1887年的一场异常的暴风雪使牧场主损失惨重,从此放牧的方式由原来的开放式牧场转为封闭牧场。在封闭的环境下,牧场主对牛仔的需求就没有那么强烈。牧场的工作对专业技能的要求降低,不是非得雇佣牛仔不可。牛仔这一职业就这样逐渐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牛仔这一职业的没落不影响牛仔文化的兴起。实际上牛仔文化是在牛仔没落之后才逐渐兴起的。牛仔失去饭碗,大部分牛仔选择更换职业。不过也有一小部分牛仔依靠自己牛仔的技能来谋求生计,通过巡回性的表演来讨生活。公开的露面表演让牛仔这一群体受到大众的关注,作为西部题材的主角也慢慢地被搬上小说和银幕的舞台上。在小说经过加工改造后的牛仔精神逐渐深入人心,和其他的一起融合为美国西部的牛仔文化。如今,影视和游戏中的牛仔形象屡见不鲜,我们认知中的牛仔形象已经被固化为类似赏金猎人的形象,同时还有一丝“大侠”劫富济贫的传奇色彩。尽管与历史中的真实形象有所出入,但我们应该肯定牛仔的优秀品质以及他们在美国西部开发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