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中国古代修建的军事防御工程统称,始筑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秦、赵、燕三国长城为基础修缮增筑,形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早期长城体系。现存主体多为明代(1368-1644年)建造,包含城墙、城堡、关隘、烽火台等防御设施,总长度超过5500英里(8850公里)。
作为汉语词语,"长城"引申为防御力量的象征,常比喻国家倚重的军事力量或重要屏障 [1]。其衍生用法涵盖"血肉长城""钢铁长城"等固定表达,又以"自毁长城"警示削弱防御体系的危险。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