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1130年—1200),字元晦,人称紫阳先生,史称朱文公,南宋理学家,理学集大成者,尊称朱子。朱熹自小聪颖,弱冠及第,绍兴十八年中进士,历经高、孝、光、宁四朝。其著作甚多,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作为教本。他集孔孟思想之大成,创建了博大精深的理学思想体系;学识渊博,人格高尚,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对人类思想史做出巨大贡献的东方文化圣哲。“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他的学术思想和治家理念不仅影响了中国八百多年,而且影响到东南亚,比如韩国、日本、越南等诸多国家。
《朱子家训》是朱熹晚年对其长孙朱鑑修身进德的深情嘱咐和殷切期望。全文短短 317字,精辟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被尊为千古“治家之经”。家训以简朴的言语,勾勒出富含哲学思辨的道德伦理思想,是朱熹关于治家方面的一篇重要著作。内容涵盖了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文句工整对仗,言辞清晰流畅,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深厚的人生智慧。《朱子家训》是治家理论的总纲,后世多有所发挥与阐述。如明末清初朱氏后裔朱柏庐便在《朱子家训》的基础上,写出了《朱柏庐治家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