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晋时的“大秦”:不是古罗马帝国,而在印度半岛?

 佚名文
发布时间:2025-09-17 05:17

原创 汉晋时的“大秦”:不是古罗马帝国,而在印度半岛?

2025-09-14 12:59

发布于:天津市

根据《后汉书》的详细记载,在公元97年,东汉著名的西域都护班超派遣其得力属吏甘英出使遥远的西方大国大秦。甘英的使团先是抵达了当时雄踞西亚的安息帝国(帕提亚帝国),随后又历经阿蛮、斯宾、于罗、条支等重要城邦,最终抵达西海(今波斯湾)沿岸。史载甘英临西海以望大秦后折返,未能继续西行。从甘英的行程路线来看,学界普遍认为此处记载的大秦应当是指当时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罗马帝国。

然而这里存在一个令人困惑的历史谜题:根据中国历代史书记载,大秦曾多次派遣使节来华朝贡,最早可追溯至汉武帝时期。在东汉至魏晋的数百年间,史书中更是频繁出现大秦遣使的记载。如果大秦确指罗马帝国,为何会出现如此不对称的外交现象——罗马能多次遣使来华,而中国却始终未能成功回访?历史上最接近实现这一目标的甘英使团,也因种种原因功败垂成。

经过深入考证,历史学者们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最初史书记载的大秦很可能并非指代罗马帝国,而是位于印度半岛附近的某个文明古国。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这个历史谜团:

首先,关于大秦使者的来华路线。根据《梁书》等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就有大秦国贡花蹄牛的记载,这种花蹄牛经考证是印度特有的牛种。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史书都明确记载大秦使者是经由日南(今越南中部)进入中国。如《梁书》所述:汉元鼎中,置日南郡。其徼外诸国,自武帝以来皆朝贡。后汉桓帝世,大秦、天竺皆由此道遣使贡献。这段记载特别强调大秦与印度(天竺)的使者总是结伴而来,且主要与越南的贸易口岸保持密切联系。从《晋书》《后汉书》到《宋书》,各朝史官都保持着高度一致的记载。

其次,关于大秦的地理位置。从魏晋到唐代的地理著作中,学者们普遍认为大秦位于印度半岛附近。三国时期鱼豢所著《魏略》提到大秦西有大夏国(大夏位于今阿富汗地区),由此推断大秦应在大夏以东。而范晔在《后汉书》中记载天竺国西与大秦通,则表明大秦又在印度以西。综合这些方位描述,可以确定这个与中国保持密切往来的大秦应该位于印度半岛的某个区域,具体位置可能需要结合印度本土史料进一步考证。

第三,从贡品特征来看。史书记载大秦使者带来的贡品极具东南亚特征,与罗马帝国的物产相去甚远。《后汉书》记载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这些都是典型的东南亚特产。汉朝官员甚至怀疑大秦使者在夸大其词,因为贡品并无珍异。即便考虑到长途跋涉可能导致部分贡品遗失,但多次朝贡都呈现相同特征,这强烈暗示大秦的地理位置就在印度洋沿岸。

第四,关于大秦国名的由来。多部史书都记载这是因为其国民类似中国人。《三国志》描述大秦人长大平正,似中国人而胡服,更惊人的是这些使者自称本中国一别也,声称是中国人的分支。这种外貌特征与自称,显然与罗马人存在显著差异。值得注意的是,现今印度东北部的曼尼普尔邦居民确实与中国人相貌极为相似,甚至保留着龙的传人等文化记忆,这或许就是古代大秦的遗民。

然而《后汉书》中甘英出使的记载又确实指向罗马帝国,这个矛盾该如何解释?很可能是史学家范晔将两个不同的大秦混淆了。原本印度半岛的大秦因长期对华交往而广为人知,后来可能因信息传递的误差,这个国名被错误地套用在更西方的罗马帝国身上。这种混淆也导致史书中大秦的记载出现矛盾:既有印度半岛的特征,又掺杂了某些共和制政体的描述。

最后,关于海西大秦是否确指罗马帝国仍存诸多疑点。史书称大秦国一名犁鞬,这个发音与罗马相去甚远。作为当时西方最强大的帝国,其名称在传播过程中不太可能出现如此大的变异。因此,将大秦简单等同于罗马帝国的说法,有待更多考古发现和文献考证来验证。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