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意兼形声字,初文是会意字,从又持A,所象不明。甲骨文有B字(《小屯南地甲骨》650),西周金文有C字,从又持D、E。F、G当均为一种旗帜的象形,手持之,以示旌节,H或即为I、J之省,如此则其本义当表使者之“使”,殷墟卜辞有“方其杀我使”、“方弗杀我使”之贞,可谓本字本用。商代甲骨文“使”与“事”同用K,此外还表示使令义,三义共一形。西周承袭初文写法,与“事”仍共一形。战国时开始追加人旁,从形体上强调“使”和人事相关,并与事字开始相区分。或追加辵旁,表示其义和出使有关。秦独行从人的使字,此后遂以之结体。本义为派人做事,差遣,指派。后引申泛指支配,支使,又引申役使;用;驾驭;做等。引申特指受命出使,受命出国。用作官名,也表假设。又有填补音节的作用。 [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