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是汉语双音节名词,拼音为chén xī(注音ㄔㄣˊㄒㄧ),其核心释义为“黎明后的微光”或“清晨的阳光”,特指日初升时穿透云层的光线,时间范围通常界定为早上5至7点 [1]。该词象征温暖与光明,常通过“温柔唤醒”“生机勃发”等意象体现其意境特征。
在文学传统中,“晨曦”被广泛应用于古典及现代作品。晋代陶潜《闲情赋》以“悲晨曦之易夕”暗喻时光易逝,唐代皎然《效古》通过“煌煌辟晨曦”勾勒旭日初升之景,现代诗人艾青则以“披着晨曦的破屋”刻画黎明时分的具象场景。语义关联上,其近义词包括“晨光”“曙光”,反义词则涵盖“暮霭”“残阳”等黄昏意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