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张俊芝等)

 佚名文
发布时间:2025-04-25 23:37

 

 

出生年月

 

 

197801

 

工作单位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欢喜庄乡大齐坨小学

 

 邮政编码

 

064003

 

通讯地址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欢喜庄乡大齐坨小学

 

 联系电话

 

0315-5530121

 

电子邮箱

 

1045241349@qq.com

 

所用教科书

书名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所教年级

 

 

六年级

 

所教册次、

单元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设计主题

 

 

关注文体特征  学习表达方式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与《凡卡》《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作品梗概+精彩片段)同为一组。本组课文是围绕“外国名著名篇”这一专题编写的。选编本课的主要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切实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三是通过课文,使学生走近安徒生,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高年级阅读教学目标: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的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2.教学背景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边读边思、批注阅读感受、读出疑问……但他们读书时常常在情节上打转。学生读过许多童话故事,一至五年级的教材中也学过一些童话故事,可以说,学生对童话并不陌生,是非常熟悉的,童话是儿童最容易亲近的文学作品。学生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教师应该做的是,在学生已有阅读经验和对童话了解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体会这篇童话的特点,进一步加深对童话的认识,感受童话的写作特点,对进一步阅读安徒生的童话产生兴趣,积累童话的阅读方法。

在情感层面,学生在读故事的时候能够对卖火柴的小女孩产生同情心。如果让学生学完课文后去写《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他们会写得无比生动,学生说的可能是空话、套话,我认为这样做达不到真正的教育目的。但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可怜人,孩子们避而远之,嗤之以鼻,嘲弄不屑的却大有人在。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还在于教育学生尊重人,特别是那些穿着不整的生活贫困的人或残疾人,我觉得可以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因为安徒生所写的童话本身就具有象征意义,“卖火柴的小女孩”象征着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男女老少,把自己的爱心付诸行动,不对那些人指指点点,不围观,不嘲笑,尽自己所能去帮帮他们。这样的引领就具有了现实的教育意义。

我们还要关注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怀着幻想和追求,哪怕死去也“嘴角带着微笑”,学生可能谈出面对不幸的人生态度不能悲观与绝望。学生还有自己个性化的想法,只要是积极向上的,教师要给予认可。

 

3.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课文中加注拼音的生字:哆哆嗦嗦、蜷、哧、梗、捏;需要带儿化的:小女孩儿、雪花儿、一双小脚儿、一双小手儿;一些需要注意的多音字:裂缝(fèng)、暖和(huo)、薄(báo)纱、画片(piàn)、明晃(hung)晃、喷(pèn)香。正确书写六个汉字:乖、裙、兜、币、哎、橱。重点指导“兜”的书写。

2、抓住时间、地点、环境和小女孩现实生活、幻想内容的特征,概括主要内容。

3、认识作者运用幻想来写童话的方式,体会其幻想在本文的作用;了解幻想与现实反复交替的描写的方法,体会这样写表达的效果,深入体会小女孩生活的悲惨,产生对小女孩的同情感。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小女孩的可怜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一至四自然段,读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处境悲惨;幻想部分,读出幻想与现实的态度变化,用喜悦、兴奋的心情读出小女孩内心渴望的美好,用逐步加深的失望心情读出现实的残酷。第九自然段,用急切、恳求的态度,读出小女孩见到奶奶的欣喜,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5、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安徒生,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4.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认识作者运用幻想来写童话的方式,体会其幻想在本文的作用;了解幻想与现实反复交替的描写的方法,体会这样写表达的效果,深入体会小女孩生活的悲惨,产生对小女孩的同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结尾的“嘴上带着微笑”以及两个“幸福”。

 

5.教学过程设计

(中文为主 + 所教学科目标语言)

 

第一课时

步骤一:话题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语:在世界文学宝库里,有许多中国的经典作品,还有许多外国的名篇名著。这些名篇名著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阅读这些作品,我们既能与文学大师交流,又能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

出示单元学习要求:阅读时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

本单元我们要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是《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作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

【设计意图:由单元导语引入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把握单元目标的基础上,学有方向,产生阅读外国名篇名著的兴趣。】

步骤二:交流预习情况。

1、了解作者。

你对安徒生有哪些了解?

教师出示安徒生画像,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作总结补充,介绍安徒生的人生经历及享有的盛誉。

【设计意图:学生可能接触过安徒生的童话,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安徒生的身世际遇以及他对童话的贡献,使学生与作者产生亲近感,激发学生阅读其作品的兴趣。】

2、纠正字音,指导生字书写。

1)学生汇报预习字词的情况。

教师出示几组需要注意读音的词语,检查学生是否能正确认读。

小女孩、雪花、一双小脚、一双小手(需加上儿化)

哆哆嗦嗦、暖和暖和(叠词轻声)

裂缝、薄纱、喷香、明晃晃(多音字读音)

哧(拟声词)、哎(感叹词)

多么明亮的火焰啊、多么舒服啊(“啊”的音变)

2)请学生听写要求会写的六个生字的词语,重点指导“兜”的写法。

3、认识童话特点。

安徒生的童话使他享誉世界,我们也听着童话故事长大,你觉得童话有什么特点呢?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认识。

教师出示童话的特点:童话是儿童文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样式,也是文学中的一种有独特价值的文学样式。它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用符合儿童的想象力的奇特的情节编织成的一种富于幻想色彩的故事。童话具有虚拟的人物和环境,离奇的情节,并且幻想是它最重要的特征,是核心,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

【设计意图:童话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让学生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使学生增强文体意识。对于高年级学生是有必要的。】

步骤三:读童话,了解作者所写的主要内容。

教师导语: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篇童话的主要内容。

(一)默读课文,出示要求:

1、看看这篇童话中,哪些内容描写的是卖火柴的小女孩现实生活的处境,尝试做出批注。

2、故事中作者几次写到小女孩的幻想,勾画出来并尝试概括幻想的主要事物。

【设计意图:学生有针对性的潜心默读,为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作铺垫。】

(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出示概括要求:抓住这个故事的时间、地点、环境和小女孩现实生活、幻想内容的特征,做到全面完整的概括。

【设计意图:全面完整的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项语文学习能力,符合课标的规定,这样的梳理,完成“作者写了什么”的认识,为探究“怎么写”打好基础。】

步骤四:聚焦现实处境,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小女孩的可怜。

针对第一至四自然段中重点句段,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交流自己的感受,补白练笔,指导朗读。

教师导语:现在我们来看看安徒生是怎样写出卖火柴的小女孩现实生活悲惨的。

预设语句:

1、天冷极了 ,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2、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3、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

4、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把它当摇篮。

5、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补白练笔:小女孩可能遇见了哪些人,小女孩是怎样叫卖的,他们是怎样无情地对待小女孩的。)

6、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它们头上只有个房顶,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如果学生有疑问:他的爸爸为什么不去赚钱?她的妈妈呢?可以让学生想像并口头表达,小女孩的家人是怎样的处境。)

指导朗读第一至四自然段,读出小女孩的可怜,读出对她的同情。

【设计意图:针对第一至四自然段中几个句段,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交流自己的感受,补白练笔,培养想象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二课时

步骤一:教师引读第一部分内容。

教师导语: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小女孩在现实生活中的处境。(师)故事发生在一个特殊的日子特殊的天气里——(生)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师)本来,大年夜是万家团圆,享受温暖与快乐的时刻,可是——(生)在这又黑又冷的晚上,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

(师)本来,天寒地冻,应该穿上厚厚的棉鞋,可是——(生)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穿的是一双拖鞋,又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

(师)本来有热心人伸出援助之手,困难并不可怕,可是——(生)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师)本来,小女孩是非常美丽的,雪花落在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可是——(生)她没有注意这些。

(师)本来,家是最温馨的港湾,在家中可以享受亲人的爱抚。可是——(生)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他们头上只有个房顶,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

教师小结:这一个个本来都是平常的,可是安徒生所描写的小女孩的处境却和我们经验中的认识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鲜明的对比。这就是作者所创造的典型的环境、典型的人物。

【设计意图:教师引读,学生朗读课文中的描写,目的就是使学生感受到小女孩处境与我们的经验认识的巨大反差,在对比感同身受,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孤独、悲惨、无助。】

步骤二:聚焦幻想部分,体会童话中幻想的作用。

1、出示语句:“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从“终于”你能体会到——

2、小女孩擦然火柴,幻想出了哪些事物?指名回答。

教师板书: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

3、教师提出小组学习要求:

1)、你对她哪一次幻想最感兴趣,认真读一读,边读边想象这些幻想中的事物如何美好,把你感受到的美好读出来。

2)、请结合前文中小女孩的处境,谈谈你的想法。

全班交流,教师依据学生的交流,相机出示相关句段。

预设:

第五自然段,因为小女孩太冷了,她把点燃的火柴想象成了大火炉,读出她对温暖的渴望;

第六自然段,小女孩太饿了,她在火柴的亮光中幻想出喷香的烤鹅,读出烤鹅摇摇摆摆的样子,读出幻想中小女孩的幸福;

第七自然段,小女孩渴望得到礼物,圣诞树在作者的笔下是具体可感的,读出圣诞树与画片的美好;

第九自然段,小女孩渴望疼爱,奶奶的出现一段,读出小女孩见到奶奶的欣喜、内心独白的急切。

4、读着这些幻想的内容,想想小女孩的处境,我们感受到的仍是她的可怜。那就不如直接这样写:

教师出示改过的故事(删掉幻想部分),请学生读一读,读后谈自己的想法。

5、不知同学们是否发现了:作者在写小女孩每一次幻想后都要写火柴熄灭,作者为什么还要加上这几句呢?我们对比着读读看。

1)学生读幻想部分,教师读火柴熄灭的句子。

2)读只描写幻想,删掉写火柴熄灭的句段。

【设计意图:在删减对比朗读中体会这篇童话中幻想的作用。揣摩作者通过幻想的方式使小女孩获得幸福,这样的表达方式使读者对她充满更深的同情,为她的遭遇而悲,为她的幸福而泣。】

步骤三:解读故事凄美的结局,体会童话结尾的特点。

1、理解“微笑”。

小女孩的命运是悲惨的,她被冻死在街头。但作者却写小女孩死了,“她嘴上带着微笑”从微笑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她是带着美好的幻想死去的,她没有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在幻想中得到了解脱。安徒生或许在告诉我们在困境中不要悲观绝望,追求幸福的过程是美好的,与其在痛苦中煎熬不如在幻想中享受。

2、理解两个“曾经”两个“幸福”。

虽然是一个凄楚的故事,安徒生却赋予小女孩对幸福的追求,摆脱残酷的现实,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设计意图:了解中西文化的不同以及安徒生悲天悯人的情怀,突破学生理解重点句子这一难点。】

步骤四:拓展练笔,课外延伸。

1、小练笔。

1)朗读课后的小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2)写一写,自己学习课文的收获与思考。《我读<</span>卖火柴的小女孩>

【设计意图:体现经典篇目的文化传承,对学生进行具有时代意义的情感教育,落实到行动中。】

2、出示一些安徒生童话的题目和插图。提醒学生阅读时可以关注一下作者是采用哪些方式写童话的。

【设计意图:提示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关注童话的写法,由一篇带动多篇,去品读安徒生童话。】

 

6.教学评价设计

 

第一课时:

1、对作者的了解,从学生交流的不同方面进行评价,如:安徒生的国籍,对他的评价,主要作品,人生经历,考查学生谈的是否全面。在评价的过程中,明确深入了解作者对学习其作品的重要意义。

2、字词的学习,通过教师检查读词、读句段、读课文的方式进行了解和重点指导,评价读音是否正确、书写是否正确美观。评价时,关注学生的写字姿势。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评价时,关注学生能否把话说通顺、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是否能抓住事件的主要特征,是否概括全面。

4.学生勾画重点语句,评价时关注学生是否能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是否能抓住重点词语谈感受,是否注意听同学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5、小练笔环节,评价时关注学生想象的情景是否能抓住细节写具体。

6、朗读课文前半部分,评价时关注学生是否能走进童话的故事情境中,是否能把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中。

第二课时

1、对小女孩幻想事物的描写,评价时关注学生是否能抓住具体的描写体会幻想的美好,发现幻想的描写使童话故事更生动,体会童话中幻想的写作特点。

2、在增减幻想部分的朗读对比时,评价中关注学生是否能反复朗读对比,是否能联系小女孩的现实处境进一步体会幻想对现实的反衬作用。

3、对童话结尾两个“曾经”与“幸福”的理解,评价时关注学生能否结合全文谈出自己的理解。

4、交流学习课文的收获与思考时,评价中重点关注学生是否能把自己的意思表达通顺,鼓励有个性化的想法,并适当引导。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