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湛江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新闻发布会,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市纪委监委、市中级人民法院、市检察院相关负责人同台亮相,以详实数据与具体举措,通报2021年湛江市开展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以来的工作成效:11个黑社会性质组织、60个恶势力犯罪组织被打掉,19.8亿元涉案资产被查冻,群众安全感随涉黑恶警情连年下降持续攀升,为湛江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筑起坚实安全屏障。
重拳出击:“零容忍”斩断黑恶与“保护伞”链条
发布会上,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江浩明介绍,五年间湛江公安机关累计打掉黑社会性质组织11个、恶势力犯罪组织60个,刑拘涉黑恶犯罪嫌疑人1087人,破获各类刑事案件745宗,成功侦办黄某存涉黑案、庞某伟涉黑案等案情复杂、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件;今年以来更以严打“村霸”“乡霸”“沙霸”“矿霸”“街霸”“市霸”为抓手,打掉“六霸”涉黑恶组织17个。
“不仅要打犯罪,更要断根基。”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非白补充,五年间湛江两级法院审结涉黑恶案件166件1098人,其中黄某存等47人涉黑案、朱某天等42人涉黑案被写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人大工作报告,涉黑恶案件财产执行到位率达94%,真正实现“打财断血”。
针对黑恶势力背后的“保护伞”,市纪委常委、市监委委员张岩透露,全市纪检监察机关五年立案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286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33人,移送司法机关26人,留置13人;对行业监管不严、打击不力导致黑恶坐大的,倒查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和职能部门监管责任,查处失职失责人员55人,做到“有伞必打、有网必破”。
源头治理:“全闭环”净化行业与基层生态
“黑恶势力滋生往往与行业乱象相关,必须从源头整治。”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市委平安湛江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陈梁表示,湛江建立“案件查处—问题剖析—建议整改—效果反馈”治理链条,聚焦信息网络、自然资源、交通运输、工程建设、金融放贷、市场流通、教育、农业农村8大重点领域,深化源头治理与乱象整治。
数据显示,五年间各部门通过“三书一函”压实监管责任:纪检监察机关制发纪检监察建议132份,审判机关制发司法建议99份,检察机关制发检察建议107份,公安机关制发提示函202份,整改反馈率100%。严格落实“打早打小”机制下,全市涉黑恶十类关联犯罪立案数连续5年下降,较五年前降幅近50%。
在基层,湛江全面推动7219个条件成熟的村民小组建立党组织,推进村一级“头雁”选育管用储全链条建设,完善县镇领导班子“联镇联村联户”机制,从组织层面防范黑恶势力渗透;同时加强重点人群走访摸排与帮扶教育,助力其回归社会,消除黑恶隐患。
民心为本:“零距离”回应诉求筑牢安全感
“群众的关切,就是我们工作的方向。”陈梁介绍,全市借助“平安夜访”“局长信箱”、信访举报、网上平台举报等渠道收集涉黑恶线索,累计办结1200余件,实现线索动态清零;通过线索研判,相继打掉百姓身边为非作歹的涉恶团伙,线索办理质效持续提升。
为及时回应群众期待,湛江强化智能分析比对捕捉黑恶犯罪“弱信号”,全程跟踪线索流转,实名举报反馈率100%;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陈蕾提到,检察机关专题拍摄扫黑除恶案件宣传片,开展检察官法治讲坛、“线上课堂”及“送法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活动700多场,结合《反有组织犯罪法》宣传,让平安建设理念深入人心。随着系列举措落地,全市接报涉黑恶警情持续下降,社会治安全面向好,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
长效常治:以制度保障护航高质量发展
“扫黑除恶永远在路上。”陈梁强调,湛江已出台《关于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巩固专项斗争成果的实施意见》,建立政法机关与行业部门双向反馈、信息共享机制,完善“双专班”侦办及区域协作机制,创新行业整治跟踪问效制度。
下一步,公安将持续压缩黑恶势力“生存空间”,铲除犯罪滋生土壤;检察机关将提高扫黑除恶工作法治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法院将加速存量涉黑恶案件“清结”,推进涉黑恶财产清底;纪检监察机关将坚持有“腐”必惩、有“伞”必打。“我们将以高水平安全稳定环境,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陈梁说。
【短评】
扫黑除恶,扫出朗朗乾坤,除出民心所向
湛江五年扫黑除恶攻坚,不仅是一组组震撼数据的呈现——打掉71个黑恶组织、查冻19.8亿元涉案资产、查处286名“保护伞”,更是对人民群众对安全、公平向往的有力回应。这场斗争以“零容忍”之姿,既重拳打击显性犯罪,又深挖根源斩断利益链条,还推动源头治理净化社会生态,形成了“打防管建”相结合的治理闭环。
更重要的是,湛江将扫黑除恶与基层党建、行业整治、民心工程深度融合,通过“平安夜访”“线索清零”等机制,让正义直抵“最后一公里”。群众安全感的持续攀升,印证了“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常态化扫黑除恶并非终点,而是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湛江的新起点。唯有坚持长效常治,才能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持续照进每个人的生活,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最坚实的安全底座。
文、图|记者 余胜容 通讯员 吴沅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