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

 佚名文
发布时间:2025-09-08 11:04

另一方面是自恋人格和人格编织的臣妾意识。屈原一生以侍奉君主为自己的终生使命,至死也忘不了要为楚怀王尽忠,这就是屈原的臣妾意识。屈原在作品中常常用到“美人”“香草”“婚期”“成言”“媒里”“求女”等,所以屈原《楚辞》中最重要的“比兴”材料是“女人”,而这“女人”是象征他自己,一个被君王抛弃的妇人。在屈原的作品中深深隐藏着“臣妾意识”,即使怀王不知君子小人情状,以忠为邪,即使自己陈情自白,指天为誓,即使自己饱受难以忍受的痛苦,他依然希望使昏聩的国王醒悟过来。屈原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这份天真,无疑是一种激情澎湃的政治理想主义,值得后人深思。自屈原而下,中国古代文人的“臣妾意识”不断强化和稳定,以至于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政治人格——臣妾人格。一旦官场失意,美人迟暮的自恋自伤便婉转不尽。辛弃疾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辛弃疾参透了南宋苟且偷安的必然结果,但辛弃疾依然难以释怀,随着年华的老去,随着君臣苟且的继续,国家大事,恢复大业,变得越来越渺茫,他的心情如同屈原那样唯有“断肠”当之。可以说,辛弃疾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真正在人格和艺术创作上自觉继承屈原的一个典型。他的被弃置,他的“忠君爱国”,他的臣妾意识,他的艺术创作特色,无不是屈原的异代知音。 [45-48]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