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说说老通州洋人那些事儿

 佚名文
发布时间:2025-09-15 08:11

【连载】说说老通州洋人那些事儿——老通州的西洋教堂

2022-06-10 20:10

发布于:北京市

说说

老通州洋人

那些事儿

即日起,“文旅通州”微信公众号每周五刊登大运河文化带·通州故事丛书 《说说老通州洋人那些事儿》。

喜爱通州文化的亲们,一定要持续关注哟~

老通州的西洋教堂

西洋教堂是欧美人普遍信奉的基督教教堂。基督教分为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新教。唐朝时基督教已传入中国,当时称为“景教”。元朝时,罗马教皇尼古拉四世派教士意大利人孟高维诺来中国传教。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孟高维诺抵达元大都,觐见忽必烈之孙元成宗,获准居留大都传教。他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城内)建了两座教堂,教皇克莱门特五世设立汗八里总教区,任命孟高维诺为总主教,统理中国及东亚教务。元末战乱,北京的天主教教堂均被毁。

明朝军队攻占大都后,汗八里总教区被撤销。到了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世纪之交,名人相会,无巧不成书。就在这一年,漕运总督刘东星接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中国启蒙思想家的先驱李卓吾到山东济宁,通州马经纶来会;恰巧意大利的传教士利玛窦带着准备呈献给万历皇帝的礼品,循运河北上经过济宁,更巧的是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赴南京探望恩师焦竑也经过济宁,他们得知李卓吾在济宁,不约而同前去拜访。“开中西交流风气之先”的徐光启与“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的利玛窦,不期而遇,天作之合!

利玛窦在“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他立足于“交流”而非“传播”,将“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翻译成拉丁文传回意大利出版,使西方国家开始知道中国有位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利玛窦的《中国札记》和早年翻译的儒学经典,成为欧洲人正面观察中国历史文化的窗口。《四库全书》编纂者将他编著的《乾坤体义》作为“西学传入中国之始”。长期以来,西方许多人,尤其是天主教徒将利玛窦视为令人景仰的,“诱导异教徒皈依的”传教士;而东方却将他视为促进东西方交流的科学家。这种评价主要是因为他向东亚地区传播了西方的几何学、地理学知识,以及人文主义和天主教的观点,同时又向西方介绍了中国文化。也因此,他被视为“欧洲汉学之父”。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历经千辛万苦的利玛窦,从济宁乘船走运河终于到了北京通州。他在通州停留数日,等候万历皇帝的召见,为通州写下这样的文字:“经由运河进入皇城,神父们一路看到把梁木捆在一起的巨大木排和满载木材的船,由数以千计的人,非常吃力地拉着沿岸跋涉。其中有些一天只能走五六英里。其中有的一根梁就价值三千金币之多,有些木排长达两英里。中国人喜欢用砖而不用石,供皇宫所用的砖可能由大船从一千五百英里之外运来。仅是为此就使用了许多船只,日夜不断运行。”

万历二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601年1月24日),利玛窦从通州到北京紫禁城,进献皇帝的礼品既有圣母像、十字架等宗教物品,又有自鸣钟、西洋琴等日用器物。万历皇帝对这些贡品兴趣十足。对那些宗教圣物,万历皇帝既觉新奇又感敬畏,他把十字架上的耶稣称为“活神仙”,并把圣母像送给母亲李太后,李太后是通州漷县永乐店人,特别喜爱圣母像。万历皇帝特别喜爱大小两架自鸣钟,小的那架被他带在身边时常把玩;大的那架被置于精美的阁楼之中,在宫内专司报时。由于自鸣钟构造复杂,需要时常维护,传教士们便被允许定期进宫对其进行检修。对利玛窦进奉的西洋琴,万历皇帝也备感好奇,他命利玛窦教太监演奏。利玛窦让助手庞迪我教授太监,他自己则仿照宗教赞歌的形式创作了八首乐曲,并填上简短的中文歌词,起名《西琴八曲》。每当悠扬的琴声在宫中回荡时,万历皇帝就会想起这位来自西洋的神父。正是这些“欧洲方物”打开了利玛窦进入宫廷的大门,万历皇帝也因此对他赏识有加,允许其留居北京,赐给他宅第。在宅第的东边,利玛窦建了一座教堂,这就是北京最早的天主教堂,名叫“圣母无染原罪堂”,因为在宣武门内(今前门西大街141号),所以被称为“宣武门教堂”,又称“南堂”。清顺治七年(1650年),出生于德国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把南堂扩建为当时北京的第一大教堂。

贾后疃天主教堂

清嘉庆年间,通州贾后疃有一位姓贾的算命先生,在北京宣武门一带谋生,靠给人算命打卦挣点钱,勉强填饱肚子,生活十分穷困。有一天,他路经宣武门,走进南堂,因听神父讲道而着迷,于是立志加入天主教会并返回贾后疃传播福音,即传播基督教的教义。基督教认为,“福音启示了天主所施行的正义,这正义是源于信德,而又归于信德”。贾先生先是给家人讲授福音的奥义并请神父来为大家领洗,后来随着结缘天主的人越来越多,村里的村民大部分领洗了。由于村里是由两大家族组成:贾氏家族和胡氏家族,村落里的姻亲关系使两个家族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亲上加亲,这对天主教在村里的普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贾后疃村成为民风淳朴、待人谦和、远近闻名的教友村。

清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内地传教的大门被打开,各教会纷至沓来。他们尤其重视国都所在的京津冀地区。《中华归主》称,在封闭、落后的内陆地区有利于基督教的传播,“对教会工作而言,再没有比这个更有兴趣、更重要的地区了”。同治元年(1862年),法国传教士樊国良以《北京条约》所许特权,开始在京津冀地区传教,他后来担任天主教北京教区主教,主管京津冀三地的天主教事务。同治十二年(1873年),樊国良主教派王神父等人到通州传教,先后在贾后疃、牛牧屯、通州西门外建天主教堂。

贾后疃天主堂(圣母无染原罪堂),同治十二年由王神父(绰号马棒王)监工兴建,位于北京通州区潞城镇贾后疃村,东临潮白河,西与大运河距不足5千米。主要建筑包括天主堂、圣母山、宗徒广场等设施,罗马式风格。天主教堂面向东,纵深约30米、东西10多米、高14米,是北京教区郊区堂口中的第一大堂口,为北京东部最大天主教堂,在宗教节日期间,可容纳近千人。教堂门上部顶端高立十字架。“十字架”源于拉丁文Crux,意为“叉子”,耶稣受难的刑具,由两根木料相交叉而成,形状近于汉字“十”,中文译作“十字架”。天主教相信,耶稣为救赎人类,被钉十字架而死,因此尊十字架为信仰的标记,以十字架为神圣的记号。信教人进堂、出堂、祈祷前后和饭前饭后、睡觉前和起床后及遇险、受诱惑时都要画十字。

教会标记:苦像

然而,一些混入基督教中的地痞流氓仗势欺人,横行乡里;特别是近代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疯狂侵略、野蛮掠夺,激起了中国广大农民的奋起反抗。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以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运动爆发了。京津冀地区,包括通州贾后疃等天主堂遭到义和团重创。此时,身为天主教驻京主教樊国梁就在北京西什库教堂,他从法国公使馆调水兵修筑工事,武装守卫西什库教堂。清军和义和团围困西什库教堂,樊主教率领教徒抵抗,击退义和团多次进攻,但北堂严重受损。八国联军入京后,樊主教为联军提供一批教士和教徒充当翻译。另外,因为义和团民杀传教士,樊国梁要求法国公使对华索取精神赔偿,后来成为《辛丑条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樊国梁回到西欧,大受罗马教廷赞扬,赏以“宗座卫士”的梵蒂冈最高荣誉头衔,还受到法国总统和外交部长的宴请,法国政府亦授以十字荣誉勋章。第二年,他返回北京西什库教堂,派李神父重新整饬通州地区贾后疃等地的天主堂及教会事务。重新整饬建立的有西集牛牧屯天主堂和漷县龙庄天主堂。

牛牧屯天主堂位于北京通州区西集镇牛牧屯村、大运河北岸,东临潮白新河与河北香河县接壤;又名圣若瑟堂,重建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文革”期间被拆毁,1988年重建,1989年由傅铁山主教祝圣并启用。教堂占地面积158平方米,附属房屋9间。外表红砖,堂内朴素洁白,窗明几净,宽畅明亮。

凡带有耶稣被钉雕像的十字架称为“苦像”。在苦像上端十字架竖木上有一个牌子,牌上有“INRI”四个字母,这是拉丁文Iesus Nazarenus Rex Iudeorum的缩写,意思是“纳匝肋人耶稣,犹太人的君王”。根据《若望福音》记载,耶稣被判钉十字架时,比拉多写了一个牌子,放在十字架上端。这在当时是耶稣的罪状牌,以后,教会认为这牌子上的话实际说明了耶稣的真正身份。教会举行弥撒时,在教堂“弥撒间”或祭台上,必须有苦像,以表明弥撒圣祭是耶稣加尔瓦略山十字架祭献的重演。在圣周五“主受难节”的礼仪中,教友们朝拜十字架时都要“亲苦像”;平常信友们也有“亲苦像”的热心习惯。

牛牧屯天主堂圣母山

牛牧屯天主堂的主保为圣若瑟。在玛利亚与若瑟寻找失踪之耶稣的故事中,他们“都一直担心地在找”,道出了天下父母心。圣若瑟是“义人”“明智的忠仆”;也指出他的身份与使命:圣若瑟是圣母的净配,守护圣子耶稣。除圣母外,圣若瑟在基督的救世工程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这也是教会敬礼圣若瑟的理由,并奉他为普世教会的主保。

天主教会还奉圣若瑟为“临终主保”,称为“大圣若瑟”,由于圣若瑟是“善终”的主保,而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非常注重生死的精神意义,即慎终追远,所以中国教友对圣若瑟非常敬重。每到3月19日这一天,圣堂和教友们都会自发组织各种活动庆祝圣若瑟瞻礼。

在通州区的最南端靠近河北省界,今漷县镇龙庄村南,有一座在北方农村平房院落中耸立的教堂,高高的尖塔指向蓝天,很是壮观。

这是2004—2005年,通州区政府出资20万元修建的龙庄天主堂(圣母无染原罪堂),圣母山是刘谦逊神父带动全村教友捐献建立的。

除十架被称为“圣号”外,天主教的“圣号”还有两种,一种是“JHS”与一个“拉丁十字架”的组合,另一种是“X”与“P”的组合。在“JHS”中间加一个“拉丁十字架”:“JHS”是拉丁文“Jesus(耶稣)Hominum(人类的)Salvator(救主)”的缩写,十字架表示耶稣死于十字架上救赎了人类;在X上加P代表“基督”,是希腊文“基督”一词开头的两个字母,也可以译成Paxchristus,即“在基督内平安”。这两种“圣号”在教堂门上、礼仪服饰、经本及祝圣用的大面饼上都可以看到。

龙庄天主堂圣母山

龙庄天主堂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这一年,派李神父重新整饬通州地区天主堂的樊国梁病逝于北京。樊主教在北京生活35年,自称是“老北京”,著有《北京:历史和描述》。他在书中描述当时京津冀地区的交通:“舟船、马车、轿子、母骡拉车都可以当作交通工具;牲口、役畜大多吃苦耐劳,公路上、客栈里的趣事也不少。坐船从天津到通州,一切顺利也得三天光景。牲口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毛驴,因为它们是穷人的朋友;赶路夜宿,旅客会发现客栈的条件很差,很难入睡,除了四五十头驴、骡奔跑、打斗的声音及马车夫、客栈老板、小商贩的喧闹声之外,还有一种奇怪的噪声,第一次听到时会让人十分惊讶,那就是守夜人拿的东西,摇转时会发出嘎嘎的声音……”

以上说的都是老通州的天主教堂,那老通州还有其他教堂吗?

老通州有一座与崇文门堂非常类似的新教教堂,在通州新城南门以西,今通州党校院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美国基督教新教牧师都春甫以“殉道有福”为名,向清政府索取赔偿和城内外大片土地,其中包括原潞河中斋以南的土地和通州城内的土地,以后统一被称为“南地”。不久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一座教堂,命名为“证道堂”。

通州证道堂四面灰色砖墙,多扇尖拱顶或圆形窗户,配以彩色玻璃,主堂可容千余人同时礼拜。副堂在主堂西侧,与主堂以木吊扇隔开。南侧正面两端,各建有二层和三层塔楼,塔楼一层是入堂的东西大门,东塔楼有大钟一口,塔楼楼顶方型红色,俗称“红尖楼”。主堂是礼拜集会和举行大型活动的场所,副堂为小型聚会所用。信教者在当时城里城外皆有,以新城南门一带最多。

老通州人、冯玉祥夫人、新中国第一任卫生部部长李德全,三岁就在证道堂受了洗礼;西部歌王王洛宾,当年在通州潞河中学读书时,经常参加证道堂的唱诗班。在清末与民国时期,证道堂是通州城内的高大建筑,其召唤教徒礼拜的钟声,全城可闻。

实在可惜,这座与崇文门教堂齐名的通州证道堂,在1977年被拆除了。

—END—

1、 【连载】说说老通州洋人那些事儿——八国联军通州暴行

2、 【连载】说说老通州洋人那些事儿——张家湾与八里桥之战

3、 【连载】说说老通州洋人那些事儿——高丽人漂海燕行录

关注公众号分享更多文章

觉得不错请给点个“赞“和“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