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与突泉县民俗非遗体验馆 联合出品
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立秋分为三候:
一候凉风至,立秋后我国多地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
二候白露生。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时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三候寒蝉鸣。这时候的蝉也感受到秋意,太阳光已成强弩之末,一日不如一日,因而鸣叫得更加响亮、凄切。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记载:“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秋天是万物收敛聚集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此时,我国中部地区早稻开始收割,晚稻开始种植,秋季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
每年立秋前后,农人们忙起来“晒秋”,在院子或屋顶平台择一处空地,陆陆续续晾晒田间收获的菜蔬谷物。尤其是生活在湖南、江西、安徽等地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红色的辣椒、金色的皇菊、黄色的玉米、酱色的干菜、绿色的油茶果等等被铺在晒匾里,晾晒于阳光之下。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进行对比。因为人到夏天,一般没有什么胃口,饭食相对清淡,两三个月下来,体重通常会减轻一些。
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时,人们会吃炖肉、烤肉、红烧肉来“以肉贴膘”。
还有一种民俗是 “啃秋”,也称为“咬秋”。有些地方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秋天咬住。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借此表达“啃下酷夏、迎接秋爽”的祈愿。
暑热渐散,当秋风掠过平江路的青石板,苏州的秋天便以一种特有的方式苏醒——拙政园的残荷尚带余韵,山塘街的桂子已暗送幽香;阳澄湖的螃蟹正肥,东西山的橘子初黄。在这座以精致著称的古城里,秋天从来不仅是一个季节,更是一场融合了视觉、味觉与生活美学的综合体验。
而当我们走进苏州博物馆,三件文物正静静诉说着更为深邃的秋日故事——沈周《花鸟册》里籽粒饱满的石榴、沈贞吉《秋林观瀑图轴》中墨色晕染的秋色,还有紫砂桂枝栖蝉笔架上振翅欲鸣的秋蝉。这些浸润着江南风雅的艺术珍品,将苏州人对季节的细腻感知、对自然的诗意理解以及对生活的审美追求,定格于方寸之间。
石榴多籽:花鸟画中的物候象征
沈周《花鸟册》中石榴图,石榴果实饱满,籽粒透过薄皮隐约可见。据史料记载,石榴最初是由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带回国内开始栽培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其果实饱满、色彩鲜艳,常被赋予“多子多福”“家族兴旺”的吉祥寓意。
在苏州园林中,石榴亦是常见之景,既取“留”之谐音,又因其恰在中秋前后成熟,成为“处暑”至“秋分”时节的重要物候标志。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中秋风俗时,便特别提及“石榴、榅桲、梨、枣、栗、葡萄”等时令果品,可见石榴与中秋佳节的紧密关联。
明 沈周《花鸟册》局部 苏州博物馆藏
观瀑听秋:山水间的节气流转
沈贞吉为沈周之伯父,其《秋林观瀑图轴》构图取高远之势,山势幽峻,瀑泉烟锁,两位老者策杖于秋林之下,翘首观瀑,神情悠然。笔法粗放而墨色清润,画面不仅再现自然之景,更暗含“白露”与“秋分”节气的意象流转。画面中,瀑布的流动与山石的静穆形成对比,暗合《礼记·月令》中“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的记载。
细观画中细节:近景的树木枝叶已显稀疏,中景的瀑布水量适中,既非夏日的汹涌,也非冬日的枯竭,恰是秋季特有的“秋水时至”之态。这种对自然物候的精准把握,反映了古人对节气变化的敏感。画面右上方题款“万壑树声满,千崖秋气高”,更将观者引入一个听觉与触觉交织的秋日体验:不仅能见秋色,更能“听”到秋声、“感”到秋气。
2025年7月,苏州博物馆“从拙政园到长物志”特展中秋季布景。苏州博物馆 供图
栖蝉鸣秋:文房雅玩中的生命寓言
紫砂桂枝栖蝉笔架是紫砂名家陈鸣远所作的文房雅玩。其用含有白色细砂粒的灰带棕色泥塑成盛开桂花枝一段,桂花枝由十一朵桂花,六朵花营和三片树叶组成,上有一蝉,神态生动,栩栩如生。
这件文房用具的匠心独运之处在于紫砂材质模仿桂枝的粗糙质感,却蝉翼纤薄如纸,几可透光,栖息于桂枝之上,仿佛宣告着夏季的结束、秋季的到来。匠人通过材质和物种对比,创造出一种生命的脆弱与永恒的辩证。
这三件文物串联起古人在苏州的秋日长卷:登天平赏枫、在拙政园品榴、于书房听蝉。如今的姑苏城,依然延续着这份与节气同频的生活韵律:艺圃的紫薇谢了,留园的菊花开了,网师园夜花园开始演奏《秋江夜泊》,观前街的采芝斋挂出“鸡头米”“水红菱”的时令招牌……这些流淌在街巷阡陌间的秋日印记,无不诉说着苏州人“道法自然”的生活哲学。(殷昊翔)
当晨露在草叶上凝结成珠,蒸腾的暑气渗入一丝清冽,立秋便叩动季节交替的大门,踏着轻盈的步伐而来。这个承载着“禾谷成熟之始”的节气,就藏在“立”与“秋”两个汉字的形体结构中。
“立”字在甲骨文中,是人双足踏地、端正站立在大地上的模样。平直的横线是坚实的土地,向上伸展的笔画是挺直的躯干,既指代具体的站姿,也暗喻驻足的方位。而“立足”的本义,在立秋时节有了特殊的时空注解——炎热夏季即将退场,秋季重新占据了主位。正如《礼记》所言“立秋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古人用庄重的站立仪式和虔诚之心,宣告与酷热的告别。“立”字的引申义包括“建立”,阐释了秋日秩序的重构——谷物逐渐成熟,候鸟也开始建立迁徙路线。民间则盛行“啃秋”尝新,“晒秋”备冬等习俗。这些无不是对“立”字蕴含的“建立”与“筹划”精神的生动体现。
若说“立”是时序交接的界碑,那“秋”便是自然写就的农事诗。甲骨文中的“秋”,宛如一只振翅的蟋蟀或蝗虫,圆腹长尾,张牙舞爪。这些啃食禾苗的小虫,直接决定着一年的收成。商周先民在龟甲兽骨上刻下虫豸之形,记录的正是虫害肆虐、五谷遭劫的惊心岁月。
“秋”字的演变
随着农耕文明的成熟,“秋”字在篆书里完成了华丽转身。“禾” 是沉甸甸的谷穗,“火”是穿透云层的阳光,二者结合,恰如《说文解字》的注解:“秋,禾谷熟也。”“火”让稻穗褪去青涩,让高粱染上酡红。谷物完成脱水、灌浆的蜕变,恰如人生从张扬走向沉淀的修行。
《尔雅》有言:“秋为收成。”当“立”的筹谋规划与“秋”的沉淀积累相融,便凝结为农耕文明最核心的生存法则:顺天应时,主动作为。立于天地之间的人,既要如“立”字般洞察环境、站稳脚跟,亦需如“秋”字所示,以火般执着和坚韧一往无前。
立于秋之门槛,当我们拆解这两个汉字时,看见的不仅是笔画的组合,更是先民与自然对话的方式:用“立”的姿态承接时序更迭,用“秋”的智慧读懂自然规律。此刻再看田埂上低垂的稻穗,便知每一粒粮食里,都有着一个站立的人和一团温暖的火。(罗澜)
当季风翻过七月的日历,辽宁朝阳的大地上便以万物为笔,书写静默的蜕变。
晨光初透,大凌河已浮起一层薄雾,如轻纱般缠绕在残荷与新绽的花盏之间。立秋虽至,暑气仍在大地上蒸腾,可细辨之下,风里已渗入一线凉意。被初阳浸染的河堤路上,几位早起遛弯的老人,边走边闲话家常:“今年立秋早哇,凉飕飕的节气要来喽。”岸边几株迟开的荷花,倔强地延续着夏日的余韵——这些在“朋友圈里”被唤作“凌河最后的胭脂”,在初秋的水镜里顾影自怜。
城南十里的孙家湾,山间的坡地被枣林染成一片苍翠的海洋。晨光穿透枝叶,照亮枝头初泛红晕的枣子,如点点玛瑙缀满绿云深处。枣子虽未熟透,可甜甜的香气却仿佛从裂开的青红皮壳里弥漫开来。这些沐浴辽西长日照的“平顶枣”,以肉脆核小的特质,凝成朝阳土地最醇厚的甜。盛着果实的一弯弯枣树枝,无不寄托着枣农淳朴的辛劳与期许。再过两月,胜利桥的“枣市”即将汇成一片喧腾的海。箩筐里堆叠着深红锃亮的枣子,农人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孙家湾大枣,吃了不老!”快递车在摊前穿梭,将封装好的鲜枣发往四方——一箱枣子,便是仲秋里最朴素温暖的信笺。
凌源百合博览园的玻璃花房内,却是另一番光景。虽已立秋,数万株百合却在恒湿的空气中绽放如云霞。重瓣的东方百合低垂,暗香浮动,花瓣上的露珠似坠非坠。几个身着蓝布衫的花农持剪巡行,利落地剪下花枝,花茎断处渗出清冽的汁液。此地年产百合达一亿六千万枝——这是北方的“百合之乡”,它以永不凋谢的绚烂,对抗着节气流转的无情。
城东凤凰山深处,秋意已悄然点染层林。墨绿的叶片边缘泛起淡金。树影斑驳、露雾交叠,长衣长裤成了早起登山者的标配。山径上偶见坠落的松果与山枣,跳窜的松鼠也成了登山人驻足围观、拍照打卡的凤凰山一景。驻足山顶,整个朝阳城便可一览无遗。忽一抬头,便可见朝阳天气雷达站塔基,它在这里驻守了59年,俯瞰着朝阳每一天炊烟起、夕阳落,俯瞰着朝阳59年的发展与变迁。
59年,城中灯火早已更迭无数,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它的存在,甚至以为它不过是风景中的一点冷峻点缀。然而,在万家酣眠的静夜深处,它依然在默默守望,在缓缓转动,如一只钢铸的巨眼,守护着大凌河畔的每一片青瓦,凤凰山麓的每一寸梯田。(罗思维)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在公历8月7至9日。古人以“斗指西南”为立秋,意为北斗七星之柄指向西南时,天地之气由阳盛逐渐转阴长,标志着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自然界从“生长”转向“收藏”。虽然节气名字里有“秋”,但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立秋并不代表酷热结束,而是“秋老虎”登场的前奏。若把一年的气候比作一天,立秋便是下午两点,太阳仍然高挂,暑气却开始走下坡路。如何借这段“下坡路”为身体蓄能,正是养生的关键。
《黄帝内经》言“秋三月,此谓容平”,提醒人们要让情志、起居、饮食都随之“收敛”,以顺应自然节律。而立秋正处于“长夏尾、初秋头”的过渡期,仍需兼顾暑湿余邪,因此,养生应把握三大原则:润燥而不躁进、护阴而不伤阳、调气而不滞气。
立秋时节,万物由盛转衰,人的情绪也易受到影响,尤其肺气虚弱者更易生悲忧之情。此时应注重情志调适,保持心境平和、开阔。可适当登高远眺,舒展胸怀,调节情绪。可按摩膻中穴(两乳头连线中点)并配合深呼吸7次,有助于缓解胸闷、抑郁等不适,起到宁心安神的作用。
立秋虽暑热未退,但昼夜温差开始加大,早晚微凉,稍不注意便易受风寒侵袭。建议“薄外套+围巾”随身,尤其注意颈部保暖。
同时,在饮食方面,应遵循 “减辛增酸,先清后润” 的原则。南方湿热较重,适宜食用绿豆百合粥、冬瓜荷叶汤,重点在于清暑化湿;北方燥气旺盛,适合吃雪梨百合羹、银耳莲子汤、薏米红豆粥,也可以用雪梨、荸荠、莲藕榨汁,加少许蜂蜜,既能润肺又不会寒胃。这个时期,儿童和老人肺脏娇弱,干燥容易引发干咳,可适当增加酸味食物,如葡萄、山楂、柠檬,以收敛肺气。
立秋后,运动时间应从“大暑时的早晚两头”逐步过渡到“太阳升起之后”。推荐练习八段锦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与“双手攀足固肾腰”两式,每组练习10遍,有助于调节脾胃运化功能,同时固肾强腰。
立秋不是“贴秋膘”的冲锋号,而是身体由“开”转“合”的换档期。读懂立秋养生之道,就能在热与燥的夹缝里,为肺、脾、肾留出从容调整的余地。(杨玉辉 于金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