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 ZHI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白芷的傳統功效1. 散風寒
白芷,其散風寒之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綜觀《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神農本草經疏》、《蘭室祕藏》、《湯液本草》、《本草匯言》等諸多古代醫籍,可歸納其散風寒的機理與應用如下:
首先,白芷氣味辛溫,芳香走竄,能通達九竅。《蘭室祕藏》李東垣謂其「療風通用,其氣芳香,能通九竅,表汗不可缺也」,點明瞭白芷疏通經絡、宣散風寒的特性,尤其在治療表證時,常配合發汗之品使用。 《湯液本草》王好古則指出白芷與辛夷、細辛配伍治療鼻病的經驗,「入內託散用長肌肉」,說明其不僅能疏散表邪,更能深入臟腑,驅除內在的寒邪。
《神農本草經疏》對白芷的藥性分析最為詳盡,認為其「性善祛風,能蝕膿」,並指出其走氣血二分,升多於降,具有明顯的溫陽特性。因此,能治療因風寒侵襲引起的諸多症狀,如頭風、目淚、寒熱、頭痛、肢體麻痛等。其辛香之性,能散結止痛,溫和之性,則能調和營衛,從而達到祛風散寒的效果。《本草正義》則更進一步指出,白芷「疏風散寒,上行頭目清竅,亦能燥濕升陽」,強調其藥性之溫和升散。
《滇南本草》更直接提及白芷能「祛皮膚遊走之風,止胃冷腹痛寒痛,周身寒濕疼痛」,說明其在治療外感風寒及寒濕痹痛方面的應用。總之,歷代醫家皆肯定白芷在散風寒方面的功效,其機理主要在於其辛溫走竄的藥性,能疏通經絡,宣散風寒之邪,並溫煦陽氣,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但需注意的是,《本草匯言》與《本草正義》也提示,白芷辛散之性,需謹慎使用於非風寒濕邪引起的疾病。
2. 發汗解表
白芷,味辛性溫,芳香走竄,古籍記載其發汗解表功效卓著,多見於治療外感風邪所致的諸症。
《蘭室祕藏》李東垣認為白芷「療風通用,其氣芳香,能通九竅,表汗不可缺也」,明確指出白芷具有發汗解表,治療風邪的功效,並強調其在發汗方面的不可替代性。其芳香之氣,可通達人體九竅,有助於驅散風邪,促進汗出。
《神農本草經疏》則從藥性角度剖析,認為白芷「性善祛風」,「辛以散之,溫以和之」,能有效驅散寒邪,溫和調理臟腑。其「升多於降」,更強調其向上宣通之性,有助於疏通經絡,使鬱遏於體表的風邪得以宣泄,達到發汗解表的目的。 書中提及白芷治療「風邪久瀉」,也說明其在驅散風邪引起之久瀉中的發汗解表作用。
《本草求真》則精準概括白芷為「足陽明經祛風散濕主藥」,能治療陽明經絡相關的頭面諸疾。這些疾病的發生,往往與風邪入侵陽明經有關,而白芷的發汗解表作用,正是藉由溫散、解表,將風邪從體表排出,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皆肯定白芷的發汗解表功效,其作用機制與其辛溫走竄的藥性密切相關,主要通過溫散寒邪、疏通經絡,促進汗液排出,達到祛風邪、解表的作用。 但需注意,不同醫家對其適用症狀的理解和臨牀應用存在差異,應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謹慎使用。
3. 止咳化痰
白芷,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功效遠不止於止咳化痰,卻也與此密切相關。本文將從多部古代醫書中,分析白芷的止咳化痰作用機理。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白芷可治「寒熱」,而《名醫別錄》則進一步指出其可治「風邪久瀉」、「嘔吐」。這些症狀,許多都與肺氣失調、痰飲積聚有關。「寒熱」往往是外感風邪侵襲肺部所致,而「久瀉」、「嘔吐」則可能因脾胃虛寒、痰濁阻滯而起。白芷的辛溫之性,能溫肺化痰,驅散風邪,故能緩解這些症狀。
《神農本草經疏》更詳細地說明瞭白芷的作用機理:「辛以散之,溫以和之,香氣入脾,故主血閉陰腫,寒熱,頭風侵目淚出……香入脾,所以止嘔吐」。此處強調了白芷辛溫香燥的特性,不僅能疏散風邪,還能溫和脾胃,化解痰飲。其芳香之氣,能通過脾經而影響肺經,達到宣肺止咳、化痰的作用。
《本草綱目》則指出白芷「行手陽明、足陽明,入手太陰肺經」,說明其藥性可循經絡運行,直達肺部,從而有效地治療肺系相關的咳嗽、痰多等症狀。文中也提到白芷能治療「漏、帶、癰疽諸病」,這些疾病的成因也常與痰濕、寒邪等因素相關,而白芷的辛溫燥濕之性,有助於去除這些致病因素,間接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總之,古籍記載的白芷功效多樣,但其辛溫香燥的特性,使其在治療咳嗽、痰多等症狀時,能通過溫肺化痰、疏散風邪、調理脾胃等多方面發揮作用,說明白芷單方確有止咳化痰之效,但其應用需結合病症及個人體質而定。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分析僅基於古代醫籍的記載,並未包含現代藥理學研究,僅供參考。
4. 排膿
白芷,其排膿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然而其作用機理及適用範圍卻存在不同觀點。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白芷「主婦人漏下赤白」,說明其已具備治療濕熱下注、膿液流出的經驗。 《藥性論》更明確指出白芷「能蝕膿」,直接點明其排膿功效。 《日華子諸家本草》則進一步擴展其應用範圍,提到白芷可治療「乳癰、發背、瘰癧…排膿」。這些古代醫籍的記載,都從臨牀經驗的角度肯定了白芷的排膿作用。
然而,《本草正義》則對白芷排膿功效提出質疑。作者認為,許多古籍將白芷用於治療癰疽等濕熱症,是「無中生有」,並指出白芷辛溫燥烈,對於濕熱盛的潰瘍,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其認為白芷的排膿作用並非其主要功效,而是在某些寒濕型疾病中,透過溫散寒濕,間接達到改善膿瘍的作用。 《本草匯言》也提到,白芷辛散,不適用於陰虛火旺的患者。
綜觀各家說法,可以發現古代醫家對白芷排膿功效的理解並不一致。《神農本草經疏》認為白芷「性善祛風,能蝕膿」,說明其排膿作用與其祛風功效相關,可能主要針對風寒濕邪引起的膿瘍。而其他一些醫籍則更強調白芷的溫散作用,認為其排膿作用是溫散寒濕的結果,而非直接作用於膿液。 《本草綱目》則較為折衷,認為白芷可根據病症的寒熱虛實,發揮不同的作用,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排膿生肌。
總而言之,白芷的排膿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存在一定爭議,其臨牀應用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謹慎判斷。 現代研究亦應結合古代經驗與現代科學方法,進一步探討白芷的藥理作用機制,為其臨牀應用提供更科學的依據。
5. 燥濕
白芷,其燥濕功效在歷代醫家論述中多有提及,並非單純的祛除體表濕邪,而是透過其辛溫走竄的特性,達到調節臟腑、疏通經絡的目的。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白芷「味辛氣溫無毒,其香氣烈……性善祛風,能蝕膿,故主婦人漏下赤白」。此處點明白芷辛溫之性,可祛除風邪,並能消散膿腫,治療婦女帶下病,而帶下病多與濕邪相關,故可推斷其燥濕作用。其後更提到「辛香散結而入血止痛,故長肌膚」,說明白芷能透過辛香之氣,散瘀止痛,促進肌膚再生,而濕邪阻滯經絡亦會造成疼痛與肌膚病變,這也側面印證了其燥濕功效。
《本草綱目》則進一步闡述:「白芷…芳香上達,入手太陰肺經…如漏、帶、癰疽諸病,三經之濕熱也;濕熱者溫以除之」。這段描述指出白芷的芳香之氣可上行頭面,並能治療肺經、陽明經相關的濕熱病證,如帶下、癰疽等,以溫散之法燥濕。
《本草正義》則持較為謹慎的態度,指出白芷「氣味辛溫,芳香特甚,最能燥濕」,但同時也強調其燥烈之性,需辨證施治,並非所有濕證皆宜。 文中提到:「若陰虛不攝,或濕熱浸淫,而為此諸症,非可概治。」 這提醒我們白芷的燥濕功效,需考慮患者體質及病證的寒熱虛實,不可濫用。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對於白芷燥濕功效的理解,並非僅僅停留在祛除體表濕邪的層面,而是根據其藥性,結合臟腑經絡理論,運用其辛溫走竄之性,來達到調節臟腑氣血、疏通經絡、散寒除濕的目的。 但其燥烈之性,也需謹慎運用,避免傷陰耗氣。
6. 活絡止痛
白芷,味辛性溫,芳香走竄,古籍記載其活絡止痛之效,多源於其祛風散寒、行氣活血的特性。
《神農本草經》即記載白芷能治「女人漏下赤白,血閉陰腫,寒熱,風頭侵目淚出」,說明其能治療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經絡瘀阻、氣血不通所致的疼痛。 《本草經疏》更進一步闡述其「辛香散結而入血止痛」,認為其辛香之氣能散瘀止痛,溫熱之性能溫經通絡,故能治療諸多疼痛症狀,例如「兩脅風痛,頭眩目癢」。
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稱白芷「療風通用,其氣芳香,能通九竅」,點明其祛風功效廣泛,並能暢通經絡,有助於緩解疼痛。王好古在《湯液本草》中提到白芷與辛夷、細辛配伍治療鼻病,說明其能上達頭面,治療頭面部的疼痛。
《本草綱目》則總結白芷「為陽明主藥,故又能治血病、胎病,而排膿生肌止痛」,說明其不僅能治療陽明經絡相關的疼痛,也能治療因氣血瘀滯導致的疼痛,甚至具有排膿生肌的功效。 《本草求真》也指出白芷為「足陽明經祛風散濕主藥」,能治療陽明經絡相關的頭痛、面痛等症。
綜上所述,古籍中關於白芷活絡止痛的記載,多指向其能祛除風寒濕邪,疏通經絡,活血化瘀,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其功效涵蓋頭面部、四肢、以及婦科相關的疼痛,但其應用需辨證施治,需考慮病症的寒熱虛實。
7. 固崩止帶
古籍記載中,白芷治療婦女崩漏帶下(即現代醫學中的子宮出血及陰道分泌物異常)的功效,多見於其「溫經散寒」、「燥濕止帶」的藥理作用。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白芷「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閉陰腫,寒熱,風頭侵目淚出」,已明確指出其治療婦女出血及陰道異常分泌物的功效。 《本草經疏》進一步闡述其機理:「性善祛風,能蝕膿,故主婦人漏下赤白。辛以散之,溫以和之,香氣入脾,故主血閉陰腫」。此處指出白芷辛溫的特性,能散寒祛風,並能透過香氣作用於脾經,改善血瘀的情況,從而止血止帶。
《本草匯言》則更廣泛地指出白芷「如女人血閉,陰腫漏帶,皆能治之」,但同時也強調,白芷性味辛散,對於非因風寒濕邪,而是陰虛氣弱或陰虛火熾引起的崩漏帶下,則不宜使用。 此說明白芷的應用需辨證論治,需根據患者的體質和病因選擇。
《本草正義》則持較為謹慎的態度,認為白芷辛溫燥烈,適合治療因陽氣虛弱、寒濕下陷引起的崩漏帶下,而對於陰虛火旺或濕熱下注者則不宜使用。 它批評部分古籍將白芷應用於濕熱性炎症,認為是錯誤的。
總體而言,古代醫籍對白芷治療崩漏帶下的功效多有記載,其機理主要在於溫經散寒、燥濕止帶,但同時也強調了辨證施治的重要性,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才能發揮其最佳療效。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醫家對白芷的運用有不同見解,應用時需參考多方文獻,謹慎使用。
8. 利水消腫
白芷,一名「芷」,其利水消腫之效,雖非其主要功效,卻在多部古代醫籍中有所提及,並可從其祛風、散結、行氣等功效推導而來。
《神農本草經》記載白芷「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閉陰腫」,其中「血閉陰腫」一症,現代醫學中可能與水腫、炎症等相關,而白芷的利水消腫功效,即由此可見一斑。 其「主女人漏下赤白」,也暗示白芷可能具有調節體內水液平衡的作用,因為漏下赤白也可能與體內濕邪積聚有關。 《名醫別錄》更進一步指出白芷能治療「兩脅滿」,這也與體液代謝紊亂所造成的腹部脹滿有關。
《神農本草經疏》詳細闡述了白芷的藥性:「辛以散之,溫以和之,香氣入脾,故主血閉陰腫,寒熱」。其中「辛以散之,溫以和之」說明其具有溫經散寒的功效,能疏通經絡,促進體內水液代謝;「香氣入脾」則提示其能調節脾臟的運化功能,而脾主運化水濕,脾的功能正常,則利於水濕的代謝與排出,從而達到消腫的目的。
《本草匯言》雖未直接提及利水消腫,但其記載白芷「遍通肌膚以至毛竅,而利洩邪氣」,說明白芷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而水液的代謝也依賴於氣血的正常運行。 因此,白芷的利水消腫功效,應是其整體藥性作用的綜合體現。 總而言之,白芷利水消腫的功效,並非其主要功能,而是由其祛風、散寒、行氣、活血等作用所共同產生的間接效果。 其應用需結合患者具體病情,謹慎使用。
9. 祛風除濕
白芷,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祛風除濕之效,源於其辛溫走竄的藥性。多部典籍都肯定了其功效,並從不同角度闡述其機理。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白芷能治婦女漏下赤白、血閉陰腫、寒熱及頭風侵目淚出等症,並能“長肌膚,潤澤”,已點明其祛風除濕、溫經活血的功效。《名醫別錄》則進一步指出其可治風邪久瀉、嘔吐、兩脅風痛、頭眩目癢等症,擴展了其應用範圍。
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強調白芷“療風通用”,並指出其芳香通竅之性,是表汗不可或缺的藥物,突顯其疏通經絡、宣通衛氣的特性。王好古在《湯液本草》中則提到白芷與辛夷、細辛合用治鼻病,並指出其“入陽明可知”,說明其主要作用於陽明經,以祛除陽明經的風邪濕邪。
《神農本草經疏》深入分析白芷的藥性,認為其“性善祛風,能蝕膿”,並能通過“辛以散之,溫以和之”達到祛風除濕的目的。其“香氣入脾”更說明白芷能通過芳香之氣,調節脾胃功能,進一步改善體內濕邪的代謝。
《本草匯言》則更全面地總結白芷的臨牀應用,指出其能治療頭風頭痛、四肢麻痛、瘡瘍腫痛等多種由風濕寒邪引起的疾病,但同時也提醒,需注意辨證施治,避免濫用。 《本草經百種錄》更進一步強調白芷祛風燥濕而不傷陰液的特性,突顯其藥性溫和的優點。
總而言之,古代醫家對白芷祛風除濕功效的認識,從單純的臨牀經驗到對藥性藥理的深入探討,其辛溫芳香之性,使其能溫經散寒、除濕通絡,從而達到祛風除濕的目的,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顯示
白芷的古代典籍《 神農本草經》:根據中醫古書《神農本草經》的記載,白芷這種中藥主要用於調理女性的生理問題。它可以處理女性下體出血,不管是呈現紅色或白色的漏下,也能幫助解決月經不來的情況,以及因寒熱造成的私密部位腫脹。 此外,白芷也具有治療風邪入侵所導致頭痛的效果,能減輕因風邪侵襲眼睛而產生的流淚現象。長期服用白芷,可以讓肌膚更加健康,增強肌膚彈性,使肌膚保持滋潤和光滑。
《 名醫別錄》:根據中醫古書《名醫別錄》的記載,白芷這味中藥主要用於治療因風邪所引發的各種症狀。具體來說,它可用於治療長期的口渴(但在此處,原文的「久渴」可能是指「久瀉」,即長期的腹瀉),以及由風邪引起的嘔吐。此外,白芷還能緩解兩側脅部的脹滿感,並能夠改善風邪所致的疼痛、頭暈和眼睛瘙癢等症狀。 換句話說,《名醫別錄》認為,白芷是一種非常適合用來對抗風邪入侵的中藥,它能夠幫助身體排除風邪,從而達到治療上述症狀的效果。無論是長期的口渴或腹瀉、嘔吐、脹滿感,還是頭暈、眼癢等風邪相關的不適,白芷都可能是一個有效的治療選擇。
《 蘭室秘藏》: 李東垣指出,白芷是一種非常廣泛用於治療風寒疾病的草藥。這種藥材散發出濃鬱的芳香味,能夠幫助疏通人體的九竅(包括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肛門等),使其功能正常。在使用中藥發汗治療外感風寒時,白芷是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以上就是《蘭室祕藏》中對白芷的介紹,強調了其在治療風寒疾病及作為發汗劑中的重要性。
《 湯液本草》: 王好古在《湯液本草》中提到,白芷這味藥材,常會和辛夷、細辛一起使用來治療鼻子相關的疾病。而當我們將白芷加入內託散中使用時,發現它能促進肌肉的生長。從這些應用上,我們可以知道白芷主要作用於人體的陽明經脈。 在中醫理論中,每種藥材都有其特定的作用範圍,也就是說,它們會對人體的某一部位或某條經絡產生較大的影響。陽明經脈是中醫經絡系統中的重要部分,與消化系統及肌肉等多個身體部位有關。由此可見,白芷在治療鼻病和促進肌肉生長方面的作用,正是因為它能對陽明經脈產生正面效應。
《 神農本草經疏》: 白芷,這種中藥的味道辛辣,性質溫暖且無毒性,它的香氣濃烈,可歸類為芳香植物之一。它主要作用於人體的手足陽明脈絡以及足太陰脈絡,既能調理氣的運行,也能影響到血液的循環,但其作用更多的是提升而非下降,顯示出其屬性的陽性。 白芷具有驅風的能力,能促進膿瘍的排出,因此常用於治療婦女的漏下赤白症狀。它的辛味能散開瘀滯,溫性則能和緩身體,香氣能進入脾臟,因此對血閉或陰部腫脹等症狀有療效,同時也能緩解寒熱交替、頭風引起的流淚問題。白芷的辛香特性有助於散結止痛,並能促進肌肉生長。其芬芳與辛味使其能滋潤肌膚,保持肌膚的濕潤度。此外,白芷的辛香溫散特性,能有效治療風邪引發的長期腹瀉,因為風能剋制濕氣。其香氣能進入脾臟,因此能緩解嘔吐。對於兩側脅痛、頭暈眼癢等由風引起的症狀,白芷也有良好的療效,充分展現了其驅風的效果。
《 本草匯言》:根據中醫古書《本草匯言》的記載,白芷這種中藥有著全面且深入的作用範圍。它不僅能影響頭部和眼睛,達到腸胃部位,還能遍及到四肢,甚至穿透肌膚,直到每一個細微的毛孔,幫助排除體內的邪氣。 例如,對於頭痛、頭暈、視力模糊等頭部問題,或是四肢麻木疼痛、腳部無力、肌肉萎縮等問題,白芷都能發揮療效。另外,對於皮膚病變如潰瘍、膿瘍,以及促進傷口癒合、新肉生長,白芷也有其作用。對於眼部疾病,如障礙、痛癢、紅腫,女性的月經不調、私處腫脹、白帶異常,或是兒童的水痘、癢疹,白芷都有其治療效果。 然而,白芷性味辛散,若頭痛、四肢麻痹、眼部疾病、婦女漏帶、膿瘍等症狀並非由風濕寒邪引起,而是由於體內陰虛、氣弱或是陰虛火旺所導致,則不宜使用白芷來治療。
《 神農本草經》:根據中醫古書《神農本草經》的記載,白芷這種中藥主要用於調理女性的生理問題。它可以處理女性下體出血,不管是呈現紅色或白色的漏下,也能對付因血液循環不暢所導致的私密部位腫脹。此外,白芷亦能調節體內的寒熱平衡。 它還具有舒緩風頭(即頭痛)的作用,並能防止風邪入侵眼睛,減輕眼淚過多的情況。長期服用白芷,可以促進肌膚健康,讓皮膚變得更加滋潤有光澤。 總之,《神農本草經》指出,白芷是一種能夠從內到外提升女性健康的中藥材。
《 名醫別錄》:根據中醫古書《名醫別錄》的記載,白芷這味中藥主要用於治療因風邪所引發的各種症狀。具體來說,它可用於治療長期的口渴(但在此處,原文的「久渴」可能是指「久瀉」,即長期的腹瀉),以及由風邪引起的嘔吐。此外,當兩側肋骨下方感到脹滿不適,或是出現風痛、頭暈目眩、眼睛癢等症狀時,白芷也被認為有療效。 總結來說,《名醫別錄》指出白芷能有效對抗風邪,改善由風邪引起的長時間口渴(或腹瀉)、嘔吐、脹滿感、風痛、頭暈和眼癢等症狀。
《 藥性論》: 根據《藥性論》中的記載,白芷能治療心臟和腹部的劇烈疼痛,特別是因血液問題引起的疼痛。它還能驅除風邪,對風濕等風邪引起的疾病有療效。 此外,白芷專治女性月經期間的血崩,以及孕吐和反胃現象,具有穩定情緒的效果。同時,它也能改善視力,止住眼淚流洩,對眼睛保養有一定的益處。 白芷還能治療婦女的出血症狀,如月經不調或產後出血,並緩解腰腹痛。更值得一提的是,白芷具有蝕膿效果,能幫助處理膿腫問題。
《 日華子諸家本草》:根據《日華子諸家本草》這本書的記載,白芷這種中藥有多種用途。它可以用來治療眼睛紅腫以及眼瞼上長出的胬肉。此外,對於懷孕期間可能出現的胎動不安或流產傾向,白芷也能發揮補益作用,防止胎兒滑落。 白芷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幫助身體排除舊有的瘀血,同時促進新鮮血液的生成。對於乳腺炎(乳癰)、背部感染(發背)、頸部淋巴結核(瘰癧)等疾病,白芷有很好的療效。同時,它對腸道出血(腸風)、痔瘡(痔瘻)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除了內科病症,白芷在外科方面也頗有建樹。它能夠幫助排出膿液,促進創傷癒合,對於各種瘡痍、疥癬等皮膚病亦有良好的緩解作用。使用白芷可以減輕疼痛,促進新生肌膚的生長,甚至有助於去除面部的瑕疵和疤痕。 總的來說,《日華子諸家本草》認為白芷是一種非常全面且有效的中藥,適用於多種疾病的治療。
《 本草正義》:《本草正義》對於白芷的描述指出,白芷具有辛溫的氣味,特別芬芳,有強大的燥濕功效。《本經》提到它能促進肌膚健康,使顏色潤澤,這主要是因為它能溫養身體,並非針對所有外傷都能促進肌肉再生。然而,《大明本草》卻將其視為治療乳癰、發背、瘰癧、痔瘻、瘡痍、疥癬等病症,甚至認為它能破除舊血,生成新血,排膿止痛。潔古也認為它可以治療頭皮、臉部皮膚的風濕和瘙癢。瀕湖則認為白芷色白味辛,性溫氣厚,是陽明經的主藥,因為陽明經的癰疽是由濕熱導致,所以需要溫暖來除濕熱,因此可以排膿生肌止痛。 總的來說,這些醫家對瘍科的理論和方法理解不深,只是人云亦云。寇宗奭在《衍義》中提到,白芷可以治療帶下,腸道有敗膿,淋露不止,腥穢嚴重,以及臍腹冷痛等症狀,因為這些都是敗膿血造成的,需要使用白芷排膿。但《本草正義》認為,這是帶下病的一種,是由寒濕瘀垢互相纏繞,導致不通暢,臍腹冷痛正是寒結的確診,所以應使用溫暖升騰,同時能清除瘀血和固澀的藥物來治療。雖然敗膿和潰瘍排泄的狀況相似,但不能將其等同視之,不能將白芷視為排膿的必要藥物,否則會使實熱的瘍病更加嚴重,疼痛難忍。 《本草正義》作者自己治療瘍病二十多年,只有在濕氣重而無火的症狀下,才偶爾使用白芷,其他情況下都不敢輕易嘗試。至於消腫的外敷藥如意金黃散中含有白芷,則是取其辛味以散結的功效。《大明本草》認為白芷可以去除面部瑕疵和疤痕,這確實符合《本經》中的「面脂」的意義,但又認為它可以治療眼睛紅腫和胬肉,對於風火升騰的嚴重病情,卻使用溫辛升騰的藥物,這似乎不太合理。 瀕湖認為白芷可以治療鼻淵,但鼻淵這種病,其實有風寒、風熱和肺熱三種不同的情況。風寒導致肺氣受阻,鼻塞多涕,使用白芷提升陽氣是可以的,但如果是由風熱引起的鼻淵,或是肺熱導致的黃膿腥臭的鼻淵,就不能一概而論了。又說它可以治療鼻出血、牙痛、眉稜骨痛,這些都是由陽明經熱氣上沖引起的疼痛,古代的治療方法偶爾會使用白芷,但只是將其加入清熱解毒的藥物中,以引導藥物進入特定經絡,而不是將其作為主要藥物。將其列為單獨的條目,等同於主要藥物,這顯然是錯誤的。 白芷的辛溫屬性,具有芳香燥烈的特性,能疏散風寒,上升到頭部和眼睛,也能燥濕升陽,外達肌膚,內提清氣,其功效與川芎、藁本相似。《本經》中提到的治療婦女漏下赤白、血閉陰腫等病症,都是由清陽下陷,寒濕傷害中下焦導致的,使用溫升燥濕的藥物是合適的。但如果是由陰虛不攝或濕熱浸淫引起的這些病症,就不能一概而論了。對於頭痛和眼淚,只有在陽氣虛弱,風寒風熱乘虛而入的情況下,才能使用白芷。如果陽氣旺盛,遭受風熱侵襲,就難以使用白芷。另外,還有陰虛肝木上乘,疏洩過度,導致迎風淚流的情況,也不能使用白芷。 《本經》中提到的長肌膚和作面脂,都與藁本相同。《別錄》中提到的治療風邪,指的是風寒外侵的情況。對於長期口渴,仲醇認為應該是指長期腹瀉,這個說法很正確。燥濕升清,振動陽明之氣,確實是治療長期腹瀉的良好藥物,但絕對不是治療口渴的選擇。而且,從古至今,都沒有聽說有人用白芷來治療口渴。對於治療嘔吐,只有在胃陽不振,食物反出的情況下,才能使用白芷。但如果是由胃火熾盛,衝擊逆上的情況,就不能誤用。對於脹滿,只有在木氣鬱滯,抑制少陽之氣,使其無法正常運行的情況下,才能使用白芷。但如果是由肝膽火炎,撐橫逆上的情況,就不能使用白芷。 對於治療風痛和頭暈,只有在陽和之氣不能正常運行,導致外風侵襲的情況下,才能使用白芷。《百一選方》中的都梁丸,是治療陽虛風眩的良藥,但如果是由陰虛氣火上浮引起的風眩,就不能使用白芷。
《 滇南本草》:根據中醫古書《滇南本草》的記載,白芷這種中藥有著以下的功效: 1. 它能驅除皮膚表面遊走不定的風邪,也就是可以緩解因風邪入侵而導致的皮膚不適。 2. 白芷還能制止由胃部寒冷引起的腹部疼痛,以及因寒氣侵襲造成的身體其他部位的疼痛。 3. 對於全身因為寒濕所導致的疼痛,白芷也有很好的療效。 總的來說,《滇南本草》認為白芷是一種能有效驅除體內寒氣和濕氣,緩解相關疼痛的中藥。
《 本草綱目》:根據《本草綱目》的記載,白芷是一種色澤潔白,味道辛辣的中藥材,主要影響手部的陽明經脈。因其性質溫和且氣味濃鬱,它也能影響足部的陽明經脈。由於其芳香特性,白芷能上達至手太陰肺經,對此部位有特殊的作用。 白芷可以治療多種疾病,例如頭痛、眼疾、眉間疼痛和牙痛等,這些都是由三經(手陽明、足陽明、手太陰)的風熱所引起的。同樣地,像白帶、漏下以及膿腫等問題,則是因為三經的濕熱所致。對於風熱,白芷能透過其辛辣性質來散發熱氣;對於濕熱,則利用其溫性來驅除濕氣。 由於白芷是陽明經的主要藥物,因此它還能用於治療血液相關的疾病和妊娠問題,並具有排膿、促進肌肉生長及止痛的效果。此外,白芷也可用於治療鼻竇炎、鼻出血、牙痛、眉骨痛,以及腸道風祕、小便出血等症狀,甚至能緩解婦女的血風眩暈和胃反轉、食物反流等問題,同時它還能解砒霜中毒、蛇咬傷以及刀箭等金屬創傷。
《 本草求真》:根據中醫古書《本草求真》的記載,白芷是一種具有溫暖氣息和強大力度的藥材,它能穿透人體的孔竅並作用於表面,是足陽明經絡中專門用來驅風散濕的主要藥物。因此,白芷能治療所有屬於陽明經絡的頭面部疾病,例如頭目昏沈、眼眶疼痛、牙齦及顴骨疼痛,以及臉部的黑斑瑕疵等。 此外,《本草求真》還提到,當風熱影響到肺部,向上影響到腦部,會導致鼻涕不斷;若這種風熱轉移到大腸,可能會引發血崩、月經不調、腸風、痔瘡、瘻病或瘡瘍等問題;如果風邪與濕熱在皮膚上發作,則可能造成皮膚潰瘍或乾燥瘙癢。然而,白芷能夠溫暖身體、散發熱氣,幫助身體排出風邪,使得皮膚上的風邪完全消除,讓身體內部淤積的瘡瘍腫塊悄悄地消失,確實是驅風散寒、去除濕氣和火氣的重要藥物。
《 本草求真》:根據中醫古書《本草求真》的記載,白芷是一種具有溫暖氣息和強大力度的藥材,它能穿透人體的孔竅並作用於表面,是足陽明經絡中專門用來驅風散濕的主要藥物。因此,白芷能治療所有屬於陽明經絡的頭面部疾病,例如頭目昏沈、眼眶疼痛、牙齦及顴骨疼痛,以及臉部的黑斑瑕疵等。 此外,《本草求真》還提到,當風熱影響到肺部,向上影響到腦部,會導致鼻涕不斷;若這種風熱轉移到大腸,可能會引發血崩、月經不調、腸風、痔瘡、瘻病或瘡瘍等問題;如果風邪與濕熱在皮膚上發作,則可能造成皮膚潰瘍或乾燥瘙癢。然而,白芷能夠溫暖身體、散發熱氣,幫助身體排出風邪,使得皮膚上的風邪完全消除,讓身體內部淤積的瘡瘍腫塊悄悄消失。由此可見,白芷確實是一種極佳的祛風藥物,對於散除濕熱和火氣也有顯著的效果。
《 本草綱目》:根據《本草綱目》的記載,白芷是一種色澤潔白,味道辛辣的中藥材,主要影響手部的陽明經脈。因其性質溫和且氣味濃鬱,它也能影響足部的陽明經脈。由於其芳香特性,白芷能上達至手太陰肺經,對此部位有特殊的作用。 白芷可以治療多種疾病,例如頭痛、眼疾、眉間疼痛和牙痛等,這些都是由三經(手陽明、足陽明、手太陰)的風熱所引起的。同樣地,像白帶、漏下以及膿腫等,也是由三經的濕熱所導致的。對於風熱,白芷用其辛辣性質來疏散;對於濕熱,則以其溫性來消除。 白芷是陽明經的主要藥物,因此,它還能治療與血液和胎兒相關的疾病,並具有排膿、生肌、止痛的效果。此外,白芷還能治療鼻炎、鼻血、牙痛、眉骨痛、大腸風祕、小便出血等症狀,以及婦女的血風眩暈、反胃嘔吐等問題。同時,白芷還具有解砒霜中毒、蛇咬傷和刀箭等金屬傷口的功效。
白芷的現代功效1. 抗菌抗病毒
白芷的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其主要活性成分如香豆素類(如異歐前胡素、歐前胡素、白芷素)及揮發油,賦予其顯著的抗菌、抗病毒活性。對多種革蘭氏陽性菌及陰性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具有抑制作用,機制可能涉及破壞細菌細胞膜完整性或抑制細菌蛋白質合成。此外,研究還指出白芷成分能干擾病毒複製,特別是對流感病毒、皰疹病毒等表現出抑制效果,並能通過調節宿主免疫反應,例如促進細胞因子分泌及提高免疫細胞活性,從而協同發揮廣譜的抗菌抗病毒功效。
2. 止痛功效白芷的止痛功效,現代藥理分析主要歸因於其所含的活性化合物,尤其是芷油、芷酸等多種呋喃香豆素類成分。這些化合物展現出多元的藥理作用,從不同途徑緩解疼痛。
首先,白芷中的有效成分具備顯著的抗炎作用。它們能透過抑制發炎介質,如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等致痛物質的合成與釋放,從而降低發炎反應,FOXO pathway,進一步減輕組織的腫脹與疼痛感。這解釋了其在中醫跌打損傷及各種炎性疼痛治療中的應用。
其次,部分成分可能直接作用於疼痛感受器或調控中樞及周圍神經的疼痛傳導通路,發揮直接的鎮痛效果,有助於緩解如頭痛、牙痛這類由神經傳導相關的疼痛。
此外,白芷亦被認為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障礙,從而加速組織修復,並減輕因氣血瘀滯或受寒引起的疼痛,與中醫常提及的「散寒止痛」作用相符。這些現代藥理機制,為白芷在治療頭痛、牙痛、腹痛、跌打損傷等疼痛症狀提供了科學依據。
白芷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
白芷的炮製
揀去雜質,用水洗淨,浸泡,撈出潤透,略曬至外皮無滑膩感時,再悶潤後,切片乾燥。
《藥對》:白芷制雄黃、硫黃。
《雷公炮炙論》:採得白芷後,刮削上皮,細銼,用黃精亦細銼,以竹刀切,二味等分,蒸一伏時後出,於日中曬乾,去黃精用之。
《綱目》:今人採(白芷)根洗刮寸截,以石灰拌勻曬收,為其易蛀並欲色白也。入藥微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白芷注意事項:
嘔吐因火者禁用:白芷性溫熱,會加重火氣,導致嘔吐加劇。
漏下赤白陰虛火熾血熱者勿用:白芷會加重陰虛血熱的症狀,導致漏下赤白或血熱加劇。
癰疽已潰宜漸減去:白芷有升發作用,癰疽已潰後不宜繼續使用,以免傷口化膿。
陰虛血熱者忌服:白芷性溫熱,會加重陰虛血熱的症狀。
惡旋覆花:白芷與旋覆花相惡,同時使用會降低療效。
體質虛寒、脾胃虛弱者慎用:白芷性溫辛,容易傷及脾胃,加重虛寒和脾胃虛弱的症狀。
寒凍、陽虛火熄、血熱上亢者禁用:白芷屬溫熱性中藥,不適用於這些體質的人士。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避免使用:白芷可能會影響胎兒發育或乳汁分泌。
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止使用:如果使用白芷出現噁心、嘔吐、頭痛、心悸等不良反應,應立即停止使用並就醫。
白芷相關的方劑白芷可治療的相關疾病乳腺炎鼻塞乳房腺體瘤原發性高血壓鼻竇炎慢性腎衰竭甲狀腺腫細菌性食物中毒鼻咽腫瘤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鼻息肉嘔吐胃腸出血背部膿瘡流鼻血牙齒痛眼睛癢噁心反胃面部疼痛赤白帶腹痛白帶頭痛疥癬損傷癤癰疼痛虛弱感冒咳嗽頭脹痛眼窩前額眉稜骨痛後頭痛
白芷含有的化學成分歐前胡內酯(Imperatorin), 異歐前胡內酯(Isoimperatorin), 別異歐前胡內酯(Alloisoimperatorin), 別歐前胡內酯(Alloimperatorin), 氧化前胡素(Oxypeucedanin), 異氧化前胡素(Isooxypeucedanin), 水合氧化前胡素(Oxypeucedanin hydrate), 白當歸素(Byakangelicin), 白當歸腦(Byakangelicol), 新白當歸腦(Neobyakangelicol), 珊瑚菜素(Phellopterin), 花椒毒酚(Xanthotoxol), 香柑內酯(Bergapten), 5-甲氧基-8-羥基補骨脂素(5-Methoxy-8-hydroxypsoralen), 8-甲氧基-4-氧-(3-甲基-2-丁烯基)補骨脂素(Cnidilin), 栓翅芹烯醇(Pabulenol), 谷甾醇(Sitosterol), 棕櫚酸(Palmitic acid), 鈣(Calcium), 銅(Copper), 鐵(Iron), 鋅(Zinc), 錳(Manganese), 鈉(Sodium), 磷(Phosphorus), 鎳(Nickel), 鎂(Magnesium), 鈷(Cobalt), 鉻(Chromium), 鉬(Molybdenum), 歐前胡內酯(Imperatorin), 異歐前胡內酯(Isoimperatorin), 氧化前胡內酯(Oxypeucedanin), 水合氧化前胡內酯(Oxypeucedanin hydrate), 珊瑚菜素(Phellopterin), 白當歸素(Byakangelicin), 叔-O-甲基白當歸素(tert-O-methylbyakangelicin), 紫花前胡甙(Nodakenin), 3-羥基印度榲楟甙(3-hydroxy-marmesinin), 白當歸素-叔-O-β-D-吡喃葡萄糖甙(tert-O-β-D-glucopyranosylbyakangelicin), 白當歸素-仲-O-β-D-吡喃葡萄糖甙(sec-O-β-D-glucopyranosyl byakangeliein), 東莨菪甙(Scopolin), 茵芋甙(Skimmin), 花椒毒酚-8-O-β-D-吡喃葡萄糖甙(8-O-β-D-glucopyranosyl xanthotoxol), 獨活屬醇-叔-O-β-D-吡喃葡萄糖甙(tert-O-β-D-glucopyranosyl heraclenol), 腺苷(Adenosine)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