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行业精准滴灌科技创新

 佚名文
发布时间:2025-10-10 09:41
原标题:资管行业精准滴灌科技创新

资管行业连接广大投资者的财富管理需求与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是我国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发布的《北京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资管行业整体运行平稳,资产管理总规模达165.45万亿元,自2019年以来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7.45%,各细分领域发展节奏不一,整体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

行业发展稳健潜力大

北京地区资管行业发展是全国资管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北京资产管理协会会长、工银理财总裁高向阳在《报告》发布仪式上介绍,截至2024年年末,北京地区各类资管机构管理规模已接近50万亿元,占全国总规模比重近30%;集聚了3300余家各类型资管机构,全国近1/3的银行理财子公司、1/2的保险资管机构及1/4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均扎根北京。这一组数据不仅彰显了北京资管行业的强大集聚效应,更体现出其在连接投资者财富管理需求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中的关键作用,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及全国资管行业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支撑。

高效的资产管理是连接居民财富和实体经济的桥梁纽带,也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科技创新和管理风险收益的重要引擎。在9月19日举行的金融街合作发展理事会资产管理专委会2025年度会议上,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丁章春表示,资管行业成长潜力大,在首都金融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北京将重点利用好金融资源丰富、金融人才集聚、监管沟通便利、投资需求旺盛、交易对手众多等优势,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机构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以首善标准持续推动资产管理行业高质量发展。

“正确引导耐心资本精准灌溉科技创新是资管行业的重要使命。”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副行长张伟武表示,要促进资管行业能力提升与科创企业金融需求深度契合,精准匹配符合科技企业金融需求的综合化服务;多角度培育创业投资产业,打通科技、产业和金融良性循环;加快推进金融科技成果运用和数字化经营转型,为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持。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资管机构监管司司长赖秀福表示,金融监管总局持续强化政策支持与监管引领,构建起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资管金融服务体系,资管赋能科创不断取得新成效。未来将与时俱进强化风险监管,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有序的市场环境、高效的央地协同夯实行业高质量发展根基。

投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资管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意义重大。今年1月份,中央金融办等6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到,允许公募基金、商业保险资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银行理财等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

对于银行理财公司而言,通过参与定增可以扩大投资渠道,高质量地参与资本市场发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客户带来更大的收益空间。今年4月17日,上海外高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开披露了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情况报告书,在报告书披露的共计11家发行对象中,出现了光大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光大理财”)的名字。这也成为我国首单银行理财资金直接参与投资上市公司定增项目。

对于全市场首单银行理财资金直接参与投资上市公司定增项目的推出,光大理财表示,公司将在有效管控风险的基础上,逐步加大资本市场布局。已择机增配包括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在内的指数化投资工具,并将加大对上市公司定增、可转债、可交债等工具品种的投资力度。参与外高桥再融资就是其中之一。

光大理财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定增直投相当于理财产品直接投资上市公司股票。理财公司需要安排含权益仓位的理财产品进行投资。一方面,尽量遴选中长期产品进行投资,并在资金端做好与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匹配;另一方面,要做好“组合+分散”安排,并在锁定期内做好相应的产品流动性管理和市场风险监测,保障理财投资者利益。

今年6月份,在光大银行、光大理财举办的《中国资产管理市场2024—2025》报告发布会上,光大银行董事会秘书、首席业务总监张旭阳表示,资管机构要深刻把握行业深层次经营逻辑,通过提升资产组合有效性、优化投资程式范式、加强技术研发应用、陪伴优质企业成长等方式,为投资者创造稳健可持续的价值回报。

张旭阳认为,资管机构要通过自身能力建设,积极应对模式之变、投向之变、技术之变,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大局、金融“五篇大文章”中形成特色、创造价值,为金融强国建设贡献资管力量。

精细化管理服务科创

当前,科创企业对长期资金的需求日益迫切,成为资管行业加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银行理财参与上市公司定增将有助于推动业务创新,优化投研体系,开发更多的权益类、混合类理财产品,丰富产品体系。同时,政策的放开对理财公司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理财公司需要强化风险管理能力,有效应对权益类投资的市场风险,确保资产配置符合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监管要求。

银行理财产品主要面向稳健型投资者,因此银行理财资金主要投向债券等固定收益领域。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季度报告(2025年一季度)》,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9.14万亿元,同比增加9.41%。其中,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为28.33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比例达97.22%,较去年同期增加0.57个百分点;权益类产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存续规模相对较小,仅为0.08万亿元和0.01万亿元。

由于权益市场波动较大,上市公司定增并非“稳赚不赔”,大多数银行理财公司参与其中有一定难度。银行理财产品一般周期较短,而上市公司定增的回报期限较长。上市公司定增项目通常设有较长的锁定期,然而全市场理财产品以中短期为主,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期限错配。

参与上市公司定增无疑对理财公司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产品设计层面,需要设计长期限封闭式产品,避免短期赎回压力与定增锁定期冲突;在资金安排层面,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资金调度预判,为投资者赎回产品预留充足资金;在期限配置层面,需要配置多期限底层资产来缓冲错配风险等。

中国银行业协会理财业务专业委员会发布的《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与创新研究报告(2024)》提到,在防控金融风险要求下,理财机构的风控和精细化管理能力也需要加强。银行理财公司需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顺应数字化转型潮流,深化科技赋能,继续在投研管理、营销服务、产品创新、风险管理、内控合规管理等环节循序渐进地嵌入数字化和智能化功能,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