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字。“羊”的造字方法与“牛”字相同,都是以局部替代整体。商代甲骨文(图1-8)的“羊”所描绘的是一只羊头的正视图,上端是两只弯曲的羊角,中间一竖是羊脸的线条化,下部向上斜的两短画像羊的胡须。商代甲骨文或重叠羊角,或在羊角上加诸如图A、B、C的饰物。后来这些装饰笔画统一作一短横。商代金文偶尔也有全身入画的,如商代“羊己觚”上的“羊”(新附1,见《殷周金文集成》 [5])。西周金文(图9)方正规整,已接近小篆:羊角弯度小了,羊下巴和胡子变成“十”字。战国时主流写法与西周一致(图10、11),所出各种异体或加饰件、饰笔、饰点繁化,或省、变作图D、E、F、G等追求诡异、个性的效果,此时古隶有的字已与后代楷书几无区别。《说文解字》将结构整理作“从𦫳,象头脚足尾之形”,属于理据重构,内中不免失误之处。汉代隶书(图18-22)把羊角变成“前”字头(“䒑”),下巴变成一长横了。于是,楷书(图F)也相沿讹变,最终把羊胡子和鼻梁变为“羊”中的一竖,成为记号字。 [2]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