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口炎、溃疡性口腔炎和疱疹性咽峡炎是三种常见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各有不同。以下是它们的区别:
一、疱疹性口炎(Herpetic Stomatitis)
1.病因:由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感染引起,属于原发性疱疹性龈口炎。
2.好发人群:多见于6个月至5岁儿童,成人也可发病(多为复发感染)。
3.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发热、乏力、淋巴结肿大(前驱症状)。
口腔表现:
牙龈充血、肿胀,易出血。
口腔黏膜(唇、舌、颊、腭等)出现成簇小水疱,疱破后形成浅表溃疡,疼痛明显。
可伴口臭、流涎、拒食。
4.病程:7-14天自愈,但病毒潜伏可复发(如唇疱疹)。
5.治疗:
抗病毒药(阿昔洛韦、伐昔洛韦)。
对症:退热、镇痛(如布洛芬)、漱口水(氯己定)。
避免刺激性食物。
二. 溃疡性口腔炎(Aphthous Stomatitis)
1.病因:非感染性,可能与**免疫、遗传、应激、营养缺乏(如维生素B12、铁)、创伤或过敏有关。
2.好发人群:青少年及成人多见,女性略多。
3.临床表现:
溃疡特点:
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中央黄白色假膜,周围红晕。
多为单发或少数几个(轻型阿弗他溃疡)。
好发于唇内侧、舌缘、颊黏膜等非角化区域。
疼痛明显,但无全身症状。
4.病程:7-10天自愈,易复发。
5.治疗:
局部:糖皮质激素软膏(如曲安奈德)、镇痛凝胶(利多卡因)。
顽固病例:口服免疫调节剂(如沙利度胺)。
补充维生素B12/叶酸(若缺乏)。
---------------------------------------
三. 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
1.病因:由柯萨奇A组病毒(肠道病毒)引起,夏季高发。
2.好发人群:3-10岁儿童,具传染性。
3.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突发高热(39-40℃)、咽痛、头痛。
口腔表现:
咽部、软腭、扁桃体出现灰白色小水疱或溃疡,周围红晕。
通常不累及牙龈和口腔前部(与疱疹性口炎区别)。
可能伴呕吐、腹痛(肠道病毒特性)。
4.病程:4-6天自愈。
5.治疗:
对症:退热、补液、镇痛(如对乙酰氨基酚)。
无需抗生素(除非继发细菌感染)。
---------------------------------------
三者的主要区别:
---------------------------------------
总结
疱疹性口炎:HSV-1引起,牙龈受累+成簇溃疡+发热。
溃疡性口腔炎:非感染性,反复发作的孤立溃疡。
疱疹性咽峡炎:柯萨奇病毒,咽部溃疡+高热,夏季高发。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原体可初步鉴别,必要时可通过病毒PCR或血清学检查确诊。